周軼君:第一現場已經不屬於新聞人

前不久,資深中東戰地記者周軼君參與了看理想節目《獨家對話周軼君:以色列和伊朗,何以至此?》的錄製,以下是內容節選——

看理想:我們現在接受新聞的方式非常個人化,也不再依賴傳統的新聞來源,更青睞小紅書這種社交媒體。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感覺挺愧疚。

周軼君:這是我們的歷史時刻,你不需要感到愧疚。現在的通訊手段非常發達,大家可以即時地把所思所想發佈在社交媒體上,第一現場已經不屬於新聞人了。

有人說現在是“後真相”時代,我覺得是“後事實”。我們看到的“事實”太像真的了,就像AI模仿真人說話一樣,你都不確定到底是不是本人說的話。

項飆說國際新聞常常先要簡單化,才能戲劇化。通俗來說就是“字越少事越大”,這樣方便大家進行個人投射,然後才能理解一個複雜的事件。這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很多信息淹沒,很難知道真正在發生什麼。新聞人的工作就是用嚴肅的態度去貼近真相,只是這話現在聽起來有點過時了。

看理想:那我們現在該怎麼了解真正發生的事情呢?

周軼君:這取決於你想了解的動力有多大。如果我不是學阿拉伯語、做中東報道的人,我可以接受自己不管這些事情。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要做新聞觀察員,普通人不需要有這種內疚感。可以不管這些事情是一種幸福,說明你的生活環境是和平的。

但如果你想知道,第一點就是不要相信特別戲劇化的事情。也不要相信一下子就能解釋清楚的答案,或者沒有轉折、複雜性和多樣性的答案。然後你要去自己找答案,比如你是學外語的,就要去了解歷史和文化,新的認知會把你帶到新的理解維度。

看理想:生活在和平地區的我們,無法想象生命時刻遭受威脅,這會對人的價值觀產生怎樣的影響?

周軼君:據我所看到的,當地人的韌性和彈性很高,大家會習慣這種生活。加沙地帶不光是死亡的威脅,即使在和平時期,人口密度也非常高,很多人從來沒有離開過那裡。當然他們希望和平,但也明白衝突是怎麼回事。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活在當下的感覺,週末依然會唱歌跳舞,生命力非常頑強。

有一天晚上發生了轟炸,大家都躲在家裡,不知道能不能熬過這個晚上。但第二天是星期五,趕集的日子,人們一下子從四面八方涌出來。當時我站在街頭,感動得要掉眼淚。只要能夠有能力進行日常生活,就是一種勝利。日常生活就是會去愛、去恨、去嫉妒,做任何不堪的或者美好的事情。

資料顯示,周軼君,1976年出生,1998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記者、演員、導演、主持人、製片人。

1998年,周軼君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隨後進入新華社工作。2002年6月,出任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成爲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記錄她在中東的所見所聞。2006年,進入香港鳳凰衛視任職。曾多次採訪過阿拉法特,阿巴斯,亞辛等中東關鍵人物。第二屆 CCTV“中國記者風雲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數駱駝》一文被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課本。2023年2月,參演電影《她的取景器》 。

2004年,周軼君被評爲年度中國記者風雲人物,2018年,周軼君的作品《走出中東》入選第三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作品,其作品《他鄉的童年》2019年被評爲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