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女足》消息不斷,近四成投資用於特效,宋康昊是最大期待
2001年,周星馳在《少年足球》中一句:“做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引爆了時代,也讓人期待足球的未來。
24年後,當國足已經淪陷,女足崛起後,周星馳再度帶着一部既是當年的“精神續作”,又是歌頌“中國女足”的大作《女足》重新殺回了江湖。
只是這一次,口號喊得震天響,可掀開鍋蓋一看:周星馳的大鍋裡邊,煮的只有情懷與流量大亂燉。
爲什麼說周星馳的《女足》,只剩下情懷了呢?
先展開這部戲的主演陣容,就能理解一二。
核心主演張小斐,次角迪麗熱巴,男一是張藝興,搭配的其餘女角有趙麗娜,還有艾米與張天一以及“星女郎”出身的徐嬌……(以上數據來自豆瓣)
這陣容,乍一看,不是挺好的嗎?
可回首一望曾經的“周星馳出品”,再看這部《女足》的選角:所謂精挑細選,不過是按流量論資排輩罷了。
演員的挑選,不在意演技與形象的契合度,只在意咖位的高低,籌備《女足》時,張小斐剛剛憑藉着《你好,李煥英》登上神壇,於是張小斐成爲了第一咖。
迪麗熱巴一直都有着高流量,但並無什麼驚豔的代表作,於是次於張小斐。
張藝興更是類似的選擇。
拋開這部《女足》的“周星馳執導”與“《少林足球》的延續”雙重標籤後,只論主演團隊與陣容玩法,這就是一部普普通通的“頂流點菜單”。
只是在內娛的頂流咖之餘,放上了一個鑲金邊的“韓式影帝”宋康昊罷了。
可若是拋開“星爺出品”這個屬性,再來看宋康昊的出現,甚至都不能算是“鑲金邊”,只是內娛導演的“小花招”:近幾年韓國體育與競技界,不是屢次出現“吹黑哨”的玩法麼?
那就在《女足》這部戲裡,請來一位韓國影帝坐鎮,主打一個“引爆輿論”,若是宋康昊在《女足》中的“裁判”角色,真的出現吹黑哨的劇情。
那我只能說……周星馳,江郎才盡,真不是在謾罵他,只是傾訴事實。
畢竟,這種“梗”玩法,若是一般的導演來玩,興許有幾分興趣,可週星馳玩這種梗,就太Low了。
曾幾何時,周星馳是“創梗”的“神”,而今卻淪爲了“玩梗”的人,這已經不是江郎才盡了,這是墮落。(PS:注意,宋康昊真的是演裁判,光是角色與人物形象,周星馳就已經走向了“玩梗”的誤區了)。
除了選角流量化,人設“玩梗”模版化外,周星馳的這部《女足》,還有一個社會導向問題:女權。
聚焦女足的本身,就是想吃一波“女性自強”的紅利,而周星馳也不否認:這部《女足》,就是在爲“女性主義”正名。
還是那句話,女權也好,“女拳”也罷,真女性主義或是僞精緻女性主義,都無所謂,普通的導演玩這些“小花招”,情有可原,可“百年周星馳”,居然走向了藉助流量、玩梗甚至主動站隊“主義”的時候,就已經是輸得徹底了。
最後是這部戲的投入!
坊間傳聞,這部戲的總投資已經高達3.8個億,周星馳也不斷地宣揚:這部戲,42%的經費,燒給了特效。
回想當年的《少林足球》的盛況,周星馳看重《女足》的特效,也情有可原。
只是這劇情的走向:峨眉隊隊長雙雙,在師兄徐風的鼓勵下,帶着峨眉隊融合功夫之道,然後與峨眉女足征戰亞洲盃,在歷經曖昧合作、反目成仇又和好如初,進而到隊伍團結成功奪冠……
讓人覺得有幾分熟悉感啊!
回首望一眼當年……這不就是《少林足球》嗎?
感情,周星馳就是將當年的那一碗冷飯的配方拿過來,換了個性別,結合時事與當前主流的“女性力量”來了一波“投機”?
用舊碗來裝了一波“她力量”的新酒?
選角、劇情導向以及人設,都讓人覺得這部《女足》,配不上“星爺出品”四個字。
而周星馳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這部戲的“特效”,就顯得更爲的“無趣”。
劉德華曾言:他無法理解,爲什麼一部需要幾個億的投資。
就目前市場的反饋而言:一般情況下,一部戲宣稱自己投資了幾個億,將錢用在了什麼地方,這部戲大概率要撲街,還是爛片的那種撲街。
可偏偏,周星馳的《女足》,似乎處處都是雷點。
周星馳,會成爲“成龍翻版”嗎?
等到《女足》問世,一切都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