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實現貨幣政策全球協調仍有較長路要走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有所不足。這種背景下,各國在制定和實現本國貨幣政策目標的同時也應當兼顧全球金融體系穩定,共同爲全球經濟增長營造有利的貨幣金融環境。6月18日,在2025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二:增強全球貨幣政策的協調性”上,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各國貨幣政策當局相互之間的交流很重要,圍繞增強全球貨幣政策的協調性,還需要做很多研究、論證和溝通工作,以取得更大的國際共識。
周小川回顧,全球貨幣政策,也包括宏觀經濟政策,原本是各自爲政的。各國宏觀經濟狀況不同——有的國家通脹,有的通縮;有的國家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很大,有的不大;有的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有的則國際收支富裕。因此,各國宏觀調控方向不會一致,貨幣政策基本是各國針對自身實際情況來出臺。而在實行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又有很多國家在判斷自身實際情況以及應採取何種調控時出現錯誤。
本世紀以來,上述情況出現了很多變化。周小川介紹,首先,隨着全球化的發展,全球經濟週期和宏觀狀況更加趨同。此外,大國貨幣政策和宏觀狀況的溢出效應出現,會通過儲備貨幣、危機等形式進行傳導,進而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因此,發展中國家開始要求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與其儲備貨幣發行當局考慮和重視全球性影響,加強協調以應對危機。
然而,關於上述訴求,目前國際上仍未形成任何規則上的約定。美聯儲負責人曾反覆強調,儘管發展中國家呼籲美聯儲擔負更多的責任,但根據法律和職能定義,美聯儲只對美國經濟負責。
以2008年金融危機的全球救助爲例,周小川表示,G20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具體來說,G20財長和央行行長代表具備一定調控能力的各國宏觀政策當局,他們基於會議機制將溝通結果向G20首腦傳達,有助於作出更有效的政策協調。
周小川總結,全球宏觀經濟調控如今仍處於“三無”狀態:一是無機構,沒有機構專職負責全球宏觀政策或者貨幣政策的協調;二是無工具,沒有可使用的貨幣,目前只有SDR(特別提款權);三是無共識,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框架下,雖然圍繞加強全球貨幣政策協調性的討論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識,但美國有一票否決權。
轉自:市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