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免費看!《文化就在巷子裡》火舞、兒童劇、歌仔戲輪番上陣 數千觀衆捨不得離場

▲《文化就在巷子裡》是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臺北市藝文推廣處承辦的藝文演出活動,全年共計48場活動,每年輪流在臺北市12個行政區456個裡的週末上演。活動皆免票入場,希望讓臺北市民就近在社區,打開感官,沉浸在戲劇、音樂、舞蹈、特技等多元藝術的魅力之中。(圖爲「即將成真表演工作坊」火舞表演/臺北市藝文推廣處提供)

記者萬玟伶/臺北報導

夜幕低垂,原本寧靜的社區公園搭起了偌大的舞臺,民衆像約好似地陸續聚集,頭髮花白的長輩笑着與鄰居寒暄,剛下班的爸媽帶着孩子在舞臺前找了個好位置坐下,打扮時髦的年輕人也交頭接耳討論着。人們或坐或站,但每雙眼睛都透出同樣期待的光芒!舞臺上,燈光與音響人員正在做最後調試,帷幕後方不時傳來演員的暖嗓聲,空氣中瀰漫着一種微妙的節奏感,直到全場屏息等待的那一刻——燈光亮起,表演開始!

或許還有人不知道,在臺北,這樣的魔幻時刻,其實每個週末都會發生!從社區公園到活動中心,從熟悉的廣場到封街的馬路,這些貼近民衆的表演活動,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每年由臺北市藝文推廣處精心策劃的《文化就在巷子裡》。

凝聚市民與表演者的情感連結,讓文化融入日常這項已走過28個年頭的活動,起初名爲「社區藝術巡禮」,由教育局社會教育館主辦,兩年後臺北市文化局成立,時任局長龍應臺爲它取了現在這個名字,並賦予更清晰的使命——讓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日常。

「現在,除了推廣處每年策劃的48場藝文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也各自規劃36場音樂會,因此《文化就在巷子裡》全年總計共有120場活動,輪流在臺北12個行政區、456個裡與市民相遇。」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處長詹素貞笑着說,過去許多民衆在第一次參加後都會驚訝地問,「這麼好的表演,竟然是免費的?」更多人則是會帶着家人朋友再度回來。「我們同仁甚至會在不同的表演現場遇到幾張熟面孔,他們爲了喜愛的表演跨區參加不同場次,已經成爲我們口中的『追劇團』了!」

▲親子族羣是《文化就在巷子裡》相當重要的觀衆之一,許多家庭攜手走進社區舞臺,共享戲劇、音樂與互動體驗的溫馨時光。(圖/臺北市藝文推廣處提供)

整合各方的需求與期待,爲每個裡找到命定演出對觀衆而言,演出是舞臺燈光亮起的那一刻,然而對於工作團隊而言,每一年度的表演規劃,都必須在上個年度結束前全都安排妥當。

每年約7、8月,推廣處就會先請各行政區的里長,依據過去里民的回饋,填寫他們心目中最想要的演出檔期與偏好的表演類型,9月份即進入公開徵選的階段。詹素貞表示,近5年來,平均每年都有約87個表演團體遞交申請,爲了確保甄選過程的專業與品質,每年皆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審議委員會進行評選。

「雖然名額有限,但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亮點!如何將表演特性與社區需求做出最佳媒合,是我們承辦專員最需要耐心溝通的部分。」例如去年於南港新新公園上演,令在場所有民衆都瞠目結舌的「即將成真表演工作坊」,即是難得案例。

「這個團隊一直很希望能在臺北市演出『火舞』,但受限於市區人口密度與嚴格的防火規範,要找到安全且足夠的場地並不容易。這場演出原本安排在南港高中,後來在我們多次會勘、討論後,決定改到腹地更開闊的新新公園,不僅讓表演與場景更完美結合,也加強了室外的防火與安全措施。活動前後,我們的承辦人員更是與團隊、在地裡長密切協作,從舞臺架設到動線安排,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最終,這場結合音樂與火舞的演出,吸引約2,000名觀衆齊聚,現場氣氛沸騰、迴響熱烈,也創下《文化就在巷子裡》少見的人潮盛宴!

▲累積不少「追劇團」的《文化就在巷子裡》每場平均能吸引約800名觀衆,最多也有千人以上的盛況!(圖/臺北市藝文推廣處提供)

聆聽每一位觀衆的回饋,見證這座城市與時代的趨勢流轉然而,站在推廣處的角度來說,舉辦活動並不只是把藝文表演帶進社區,更希望這些演出能真正走進觀衆的心裡。爲了貼近市民需求,團隊也建立了多層次的回饋機制,例如每一場演出皆需到現場支援的工作同仁,會直接觀察並記錄觀衆反應,表演結束後也會透過意見調查表,蒐集民衆的真實感受與建議。

這樣的雙向互動,讓推廣處更能清楚掌握民衆的喜好。雖然不同社區的需求各有差異,但近年仍可看出明顯的趨勢——親子活動與兒童劇持續受到青睞,像口碑極佳的「如果兒童劇團」,所到之處都能吸引滿場大小觀衆,而極具獨特風格的新興團隊,如前述的「即將成真表演工作坊」,則爲社區舞臺增添了驚喜與新鮮感,也成爲市民口耳相傳的期待名單。

「我們同事最驕傲的就是,每一場活動從不冷場,觀衆也不會中途離場,所有人都是從第一幕看到最後一刻。」詹素貞溫暖道,「這是大家即使再忙再累,仍然覺得很值得、很有成就感的瞬間!」

▲▼如果兒童劇團(上)與Drumily擊樂團(下)是近年備受大小觀衆喜愛的表演團體之一。

演出現場的幕後推手,懷抱使命搭起公部門與藝文團隊的橋樑不時需要加入週末支援行列的藝文推廣課課長蔡宜珊,一想起每次活動開演時,小朋友與大人一同專注看着舞臺的模樣,便覺得相當感人。「尤其當演出結束後,看着身邊的觀衆意猶未盡討論剛剛的橋段,分享彼此的感受,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很值得!」

主要承辦專員遊俊傑也透露,他是主修二胡、學表演出身的,在進入推廣處工作之前,一直是站在舞臺中央的人,如今角色轉到幕後,學着親力親爲地處理更多細節。「這麼多年下來,我覺得自己能服務的人更多了,除了臺下的觀衆,還包括臺上的表演者。」

既熟悉表演者的語言,也理解公部門的運作邏輯,遊俊傑將兩者需求轉譯成彼此都聽得懂的語言,減少溝通成本、加快協作效率。「我希望能協助更多藝文團體被看見,同時讓民衆在社區裡,就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他坦言要兼顧演出者與社區的各方需求確實很不易,「但現在的我覺得使命感更重了!」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處長詹素貞(中)、藝文推廣課課長蔡宜珊(左)和《文化就在巷子裡》承辦專員遊俊傑。(圖/記者萬玟伶攝)

在地深耕向外綻放,讓藝術能量跨越城市界線《文化就在巷子裡》讓藝術走進日常,然而臺北市推廣處所在的藝文大樓,平假日也提供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鼓勵民衆前來體驗。除了市民熟悉的城市舞臺,藝文大樓一、二樓長期也有藝術家駐館創作、特展與音樂沙龍。蔡宜珊與遊俊傑也笑言,有些民衆明明纔在週末活動中打過招呼,沒過幾天又看到他們出現在藝文大樓看展覽、聽音樂,「黏着度真的很高!」

▲爲了感謝民衆對於《文化就在巷子裡》的喜愛,每年推廣處也會準備帆布袋、日誌本、杯墊等實用的精美紀念品,只要欣賞完演出後至服務檯蓋章,集滿一定的格數即可兌換!(圖/記者萬玟伶攝)

詹素貞表示,從《社區藝術巡禮》再到《文化就在巷子裡》,這項活動共歷經5位市長、8個任期,不分黨派都達成共識持續推行,甚至在議會也獲得跨黨派議員的支持。「近年,其他縣市也加快腳步推動社區藝術活動,不少做法也取經臺北的經驗。我們感到很欣慰的是,藝術本就沒有地域之分,很樂見團隊在臺北累積的能量也能跨出城市,擴展到更多觀衆羣!」

114年《文化就在巷子裡》活動手冊:https://reurl.cc/DOjdpE最新消息或活動異動,可參考FB粉絲專頁 文化就在巷子裡-社區藝術巡禮/臺北市藝文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