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關稅豁免救場!蘋果驚險躲過生死危機
4月14日消息,蘋果公司近期暫時躲過了一場自疫情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日前宣佈,將對中國生產的消費電子產品豁免原擬徵收的125%懲罰性關稅,涵蓋iPhone、iPad、Mac、Apple Watch和AirTag等熱門產品。同時,原定對其他國家進口同類產品徵收的10%關稅也被一併取消。
儘管含半導體的產品未來可能仍面臨較低的新“行業關稅”,且中國商品仍維持20%的關稅水平,但此次調整對於蘋果以及依賴中國製造的消費電子行業而言,堪稱一場重大勝利。
這項豁免對蘋果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Evercore ISI分析師阿米特·達亞納尼(Amit Daryanani)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這對蘋果是重大利好,否則關稅將帶來明顯的成本通脹。”他預計,在股價本月累計下跌11%之後,蘋果股價將在美國當地時間週一迎來反彈。
在獲得此次豁免之前,蘋果已提前制定應對方案,包括調整供應鏈,計劃將更多面向美國市場的iPhone生產轉至印度。相比之下,從印度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將面臨更低的關稅。蘋果高層認爲,這一策略可在短期內有效規避中國高關稅帶來的壓力,避免終端價格大幅上漲。
目前,印度的iPhone工廠年產能預計將超過3000萬部,可覆蓋美國市場相當一部分需求。蘋果每年在全球售出約爲2.2億至2.3億部iPhone,其中約三分之一銷往美國。
這種產能轉移要想順利實施絕非易事,特別是考慮到iPhone 17即將投產且主要在中國生產。隨着秋季新品發佈臨近,蘋果運營、財務及營銷部門對可能造成的影響愈發擔憂,這種不安情緒不斷加劇。若政策生變,蘋果將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將更多iPhone 17產能轉移至印度等地。這很可能導致產品漲價(目前風險仍未完全消除),迫使公司與供應商展開利潤分配談判。蘋果引以爲傲的營銷體系也不得不向消費者證明這些調整的合理性。
然而不確定性陰霾未散。鑑於白宮政策可能再次轉向,蘋果或將被迫做出更重大的戰略調整。不過至少目前,管理層總算能暫緩緊繃的神經。
中國商務部稱此舉是“美方糾正其單邊主義對等關稅錯誤行爲的一小步”,並敦促美方“邁出徹底廢除錯誤做法的一大步,重回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
然而,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此次獲得豁免的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將被納入即將實施的半導體關稅範圍。他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採訪時暗示,週五晚間宣佈的關稅豁免(取消中國125%關稅及全球統一10%關稅)僅爲臨時安排,並強調特朗普政府早有對該行業徵收針對性特殊關稅的長期規劃。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在於:如果蘋果加快將生產線撤出中國,中國可能會採取反制措施。蘋果大約17%的營收來自中國,並在當地運營數十家零售門店,這種依賴性在美企中實屬罕見。對此,蘋果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
中國已啓動對美國企業的反壟斷調查,並可能通過海關程序對蘋果製造障礙。
據摩根士丹利估算,iPhone貢獻蘋果最大利潤,其中約87%在中國生產;此外,約80%的iPad與60%的Mac同樣在中國製造。這三類產品合計貢獻了蘋果約75%的年收入。不過,Apple Watch和AirPods目前幾乎全部在越南生產,部分iPad和Mac產能也已轉向越南,Mac生產還在向馬來西亞和泰國擴展。
按銷售市場劃分,蘋果約38%的iPad銷售額,以及大約一半的Mac、Apple Watch和AirPods收入來自美國市場。
蘋果與中國徹底脫鉤的可能性極低。儘管特朗普多次呼籲蘋果將iPhone產能遷回美國,但美國本土工程與製造人才儲備相對不足,短期內難以支撐大規模生產轉移。而中國龐大且成熟的生產體系在規模與效率上依然無可替代,蘋果全球近60%的營收也來自美洲以外地區,這使得中國的製造能力對其全球業務仍至關重要。
自4月2日特朗普宣佈新關稅措施以來,蘋果等科技企業的說客便持續向白宮施壓,尋求獲得關稅豁免。在中美雙方一系列針鋒相對的報復性關稅後,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實際稅率已達145%,談判近期變得愈加緊迫。
而當特朗普宣佈暫停對其他國家實施更高關稅時,這意味着蘋果的競爭對手三星電子(其手機主要在中國之外生產)將獲得競爭優勢,進一步加劇了蘋果面臨的壓力。
蘋果及其他科技公司持續向特朗普政府強調:雖然願意增加在美投資,但將最終組裝環節遷回美國幾乎無利可圖。他們認爲,美國應該專注於迴流高附加值工作崗位,並鼓勵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投資,而非執着於製造環節的搬遷。(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