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優化體驗,讓用戶有能力“說不”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 8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重置優化體驗,讓用戶有能力“說不”》的評論。

在購物平臺反覆“被”刷到自己完全不想要的商品,短視頻平臺不斷推送視頻吸引受衆注意力,在平臺選定商品卻屢屢遭遇“算法殺熟”……這些數字時代的日常場景背後,是算法正在以“高效”的名義,剝奪了用戶說“不”的權利,也損害了用戶隱私權和社會公平。

近日,北京市網信辦指導屬地網絡平臺公示算法推薦服務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圖、主要運行機制等,目的是進一步強化用戶權益保護和公衆監督,切實提升算法透明度。首批6家企業進入公示名單。

基於大數據的算法本是一種平臺工具,其定製服務給人們工作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算法卻逐漸變爲隱形操控者。它通過持續收集用戶數據和複雜的參數設置,構建出越來越精準的偏好模型,形成“信息繭房”,甚至固化社會偏見、破壞市場秩序……

更值得警惕的是,許多平臺將算法邏輯包裝成“優化體驗”的藉口,對用戶關閉個性化推薦的需求設置重重障礙,讓“選擇權”隱藏在多層菜單深處淪爲擺設,如同迷宮讓用戶根本找不着;還有的搜索引擎,通過個性化的排序控制用戶信息獲取程度,將高權重網站和廣告內容推至最前等等。

捍衛用戶對算法“說不”的權利,就是要保障用戶利益不受算法決策的侵害,構建安全清朗的網絡生態。這種權利絕非技術層面的簡單開關,而是對算法整體基礎結構的重新校準。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和一些地方已經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持續規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活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發展。平衡平臺發展和用戶權益,算法使用者必須遵章守法,監管也必須更積極有爲地介入。

讓用戶用好“拒絕權”,制度創新與場景化實踐可以形成可複製的解決方案,如平臺需爲用戶提供易於操作的個性化推薦關閉功能,通過可視化工具向用戶披露算法邏輯,針對未成年人保護、老年人防沉迷等場景,實施算法剛性約束等等,從事後救濟到事前預防,全程強化算法治理。

切實維護好用戶的合法權益,讓用戶有“說不”的底氣,平臺必須真正聽到、聽進去,“逼”着自己不斷優化算法,少些直至杜絕濫用。打開“算法黑箱”,才能建立一個向上向善、公開透明又公平公正的算法秩序,營造有溫度、更清朗的數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