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全壘打增加是因彈力球?證據顯示飛球革命正在發生
中職在6月份全壘打開始量場,其中兄弟隊許基宏曾經單場3響、跨場連4打席開轟最讓人印象深刻! 聯合報系資料照
還記得四月底時,中職球季進行約一個月,整個聯盟的數據呈現「投高打低」,聯盟平均防禦率低至2.99,而整個聯盟的OPS僅0.657,全壘打產量也相當低迷,平均每場比賽只會出現0.77支全壘打。當時,有些球迷開始討論,是不是今年的用球彈性係數又比過去更低了?全壘打很難出現、低比分的比賽這麼多,這樣的比賽吸引人嗎?
沒想到的是,沒有多久之後,全壘打產量突然爆增。五月份的賽事,一場比賽平均會出現1.35支全壘打,六月份至今一場會出現1.37支,全壘打出現的頻率幾乎是季初的兩倍。其中5月4日於澄清湖的中信臺鋼之戰兩隊共出現7支全壘打、6月6日在天母的獅龍戰出現6支,都讓人印象深刻。一時之間,又有許多人開始討論,全壘打這麼多,中職的比賽用球是不是換了?「彈力球」重出江湖了嗎?
味全龍吉力吉撈.鞏冠6月開始趕進度,單月敲出7轟。 聯合報系資料照
事實上,一般來說,氣溫越高,棒球的飛行距離會越遠,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因此隨着球季從春季進入夏季,天氣越來越熱,全壘打出現的頻率增加,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在以戶外球場爲主,且許多球場的春、夏氣候溫差非常大的美國大聯盟,更是明顯。而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是各隊的主力打者在調整一段時間後「熱機」完成,加上對於敵隊投手的熟悉度越來越高,聯盟的整體進攻數據也隨之提升。到6月20日爲止,聯盟的OPS爲0.696,不管是和去年同期(0.689)或是去年整年的數據( 0.692)相比較,都沒有明顯的差別,因此關於比賽用球的討論或質疑,應該可以先到此爲止。
不過,觀察整個聯盟和各隊歷年的擊球數據趨勢,倒是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從2021年(也是「彈力球」退場之後的第一年)到2025年,聯盟的擊球數據呈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飛球比率逐年增加、滾地球的比率逐年下降。今年進行160場比賽之後的數據,聯盟的飛球比率約爲35.5%,比2021年多了約3個百分點。這個變化並不算太大,但從整體趨勢來看,確實有越來越多的打者把擊球仰角拉高,儘可能減少滾地球、打成高飛球或平飛球,以增加長打出現的機率。
聯盟飛球比率逐年變化。 資料來源:野球革命
這也反映在純長打率(IsoP)和全壘打這兩項數據。今年聯盟的純長打率爲0.11,是「後彈力球時代」最高,表示聯盟整體的長打比例是近五年最高。而如果和去年同期比較全壘打出現的數量,今年球季進行160場時出現了183支全壘打,去年則是155支,增加了18%,增加幅度相當大。
統一獅本季的飛球成長最爲明顯,圖爲潘傑楷。 聯合報系資料照
以個別球隊來說,臺鋼除了擁有超級洋砲魔鷹,陣中主力打者王柏融、張肇元也都是飛球型打者,全隊飛球比率高達37.5%,是六隊最高。另外,統一獅的飛球成長最爲明顯。2023年的統一獅是全聯盟最會打滾地球的球隊,飛球比率是聯盟墊底的31.5%。今年到目前爲止,獅隊飛球率大幅成長到36.1%,只輸給臺鋼的37.5%。統一獅今年的長打火力旺盛,全壘打總數、長打率、團隊OPS都是六隊最高,其來有自。
統一獅飛球比率逐年變化。 資料來源:野球革命
而以全聯盟的整體進攻策略來說,一樣看今年前160場比賽,保守的犧牲觸擊戰術出現139次,比去年同期的193次,少了28%。同時,更爲冒險、積極的盜壘戰術增加了,160場就嘗試了298次盜壘,大約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但盜壘成功率則是從去年的七成左右下降到65.4%。這也顯示,今年球季各隊教練團的作戰更爲積極,就算盜壘失敗的可能性更高,也寧可冒險拼搶壘包,而不是以送出局數的方式來換取進壘。這樣的作戰策略改變,符合國際上的潮流,是一個好的方向。
聯盟全壘打總數(球季進行至160場)逐年變化。 資料來源:野球革命
從這些目前可以找到的證據來看,球不見得有變「彈」,但是「飛球革命」正在悄悄發生,雖然目前應該還是在初步的階段。飛球增加、長打增加,小球戰術(如保守的犧牲觸擊推進)減少,表示進攻模式更爲積極,追求「大局」的思考要多過於一分一分慢慢追的傳統作戰模式。而這些細微的擊球型態調整和數據上呈現出來的改變,也與美國大聯盟大約在十年前開始的「飛球革命」(十年之間,大聯盟的飛球率從2015年的33.8%,成長到2025年的38.3%),有類似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