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調降退休所得替代率?孫鳳羣:教師退撫連三等公民都不如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23日舉行「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任客座教授董保城(中左)等專家學者分別上臺發表看法。(姚志平攝)

多位立委提案中止教師逐年調降退休金所得替代率,並可隨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立法院今天召開公聽會討論。多位教師團體代表以年改後造成教師荒爲例,要求儘速修法讓退休教師獲得生活保障;不過部分學者和青年代表認爲修法將導致退撫基金提前破產,且將造成行業和世代不公,呼籲全盤規畫而非貿然修法。

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今天召開「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討論所得替代率、退休金調整機制、退休金永續、以及教師年齡老化、影響師資新陳代謝等問題。

臺北市退休教職員權益促進會副理事長孫鳳羣表示,勞保、國保都有依照消費者物指數進行調整,但教師退撫卻連三等公民都不如,對此,大法官已要求公教應與其他職業別相同,以免形成差別待遇,既然如此,就應儘速修法,否則未來差距還會繼續擴大。

全教產理事柯至軒也批評政府不思進取,未履行應付的撥補責任,導致退撫基金失衡,爲了推卸責任,利用年改來挑起世代對立,加上薪資缺乏吸引力,讓年輕新血不敢進入擔任教師,造成教師荒,光是114年中小學就缺教師2600位。

新北高工教師會理事長郭倍宇則秀出多張資深教師獲獎的照片表示,政府一方面在表揚這些教師,一方面卻在背棄老師,連照顧和保障退休後的生活都做不到,讓退休教師被視爲負擔,呼籲儘速修法,讓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不再適用,且比照勞國農保依物價指數調整。

全教總也指出,有關退休基金之永續,政府總會說會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但如果沒有實際作爲,這句話反成了政府逃避其撥補責任的藉口。2023年7月1日公教人員改採個人專戶制後,爲確保基金永續,立法院於2022年底三讀通過以政府預算撥補公教退撫基金,但政府對基金撥補消極以對,已連續3年短編,政府的態度與作爲,如何確保退撫基金永續?

全教總指出,退休制度牽一髮而動全身,其核心問題是導致師資新陳代謝嚴重惡化。在職教師因制度變革延後退休,現場教師年齡漸趨老化。另方面,公教人員人專戶新制的不確定性與吸引力不足,導致高達4成取得教師證的準老師選擇跳船。這兩股力量的疊加效應,直接造成中小學師資新陳代謝嚴重惡化,不利於臺灣教育的長遠發展。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崇揚則認爲,相關修法要有整體性的思考,目前退撫制度面臨不公平以及行業不均等問題,公教退撫平均每月可領到5萬8千元,但勞保給付平均每人只可領到1萬8千至1萬9千元,即使加上勞退最多也只有2萬5千元,勞工甚至有18萬人領不到1萬元。

他說,年金的財務設計是要年輕世代能繼續繳費,不能依賴政府撥補和投資,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依賴退撫基金投資報酬率來解決問題,因爲人口老化速度早已超過我們想像;至於撥補用的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會覺得「我付稅爲何要幫你撥補,爲何不花錢解決少子化問題?」因爲只要少子化問題無法解決,退撫基金財務問題就會存在。

世代共好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表示,中止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會嚴重影響退撫基金永續性和世代公平。年金改革走了接近10年,我們應該要確保基金的永續來緩解世代衝突、落實世代正義。如果停止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目前教職員的退撫基金將提早到129年就歸零。

因此他認爲,如果我們要採取這樣的措施,應該要爲129年之後的退休人員做更清楚的規畫,而不是在還沒有規畫和討論之前就貿然來調降,否則會讓世代之間有衝突,或者是相對剝奪感;至於是否隨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這部分應與前面的問題脫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