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授10招 保護腎健康

中醫師建議以運動、興趣取代不良嗜好,保護心腎血管。(讀者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臟腑,西醫認爲它負責過濾血液、排泄廢物、調節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並分泌影響血壓與造血的激素;中醫則視「腎」爲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納氣,關聯到生長髮育、生殖、骨骼、腦髓、耳朵與頭髮。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護腎10招,不僅可預防腎病變,還能延緩衰老、增強免疫、改善體質。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指出,濫用止痛藥、抗生素、來源不明的中草藥或壯陽藥,都可能傷腎。飲食過鹹,將增加腎臟排鈉壓力,升高血壓並加速腎絲球硬化,而高油、紅肉飲食,易致血脂、尿酸升高,增加腎炎與結石風險。飲水不足也會使尿液濃縮,易結石,而以含糖飲料、濃茶、咖啡替代開水,反而加重腎臟負擔。 長期焦慮、恐懼,會導致失眠、頻尿,損耗腎精。

要保護腎臟,周宗翰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落實10招。首先是避免濫用藥物,服藥前先詢問醫師,慢性病患則要定期檢測腎功能;飲食上,多吃新鮮蔬菜、全谷雜糧,少吃加工與醃製食品,避免過量水果與零食,落實清淡飲食,少鹽少油;黑豆、黑芝麻、桑椹、山藥、枸杞、核桃等皆能助腎,但應避免過度進補。

周宗翰也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太極,並搭配伸展或瑜伽;以運動、興趣取代飲酒、抽菸等不良嗜好,護心腎血管;由於腎病早期無症狀,每年都應檢查血壓、血糖、腎功能,而糖尿病、高血壓族羣更應頻繁檢測。

另外,每天可把握晚上11點前入睡,避免熬夜,白天可短暫午休,維持規律作息;不妨透過靜坐、深呼吸、興趣活動或社交支持來減少焦慮,維持情志平衡;由於腎喜溫惡寒,冬天注意腰腹保暖,可泡腳養腎,夏天則要少吃冰品;最後,民衆可按摩腎俞(腰部)、太溪(腳踝內側)、涌泉(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等穴位,益腎強身。

周宗翰表示,護腎之道不在於一時的補養,而在於長期的自律與調和。唯有持之以恆,才能達到「腎氣充盈,延年益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