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人力崩壞 聘僱暴增、政務膨脹與酬庸橫行
▲立法院預算中心在115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央機關聘僱人員已達4萬人,比十年前增加近四成。這些人並非臨時救急,而是負責經常性業務,明顯違反《中央政府總員額法》「不得以聘僱替代常任職務」的規範。(圖/記者屠惠剛攝)
●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
立法院預算中心在115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央機關聘僱人員已達4萬人,比十年前增加近四成。這些人並非臨時救急,而是負責經常性業務,明顯違反《中央政府總員額法》「不得以聘僱替代常任職務」的規範!
政府一面高喊精簡與數位轉型,實際卻靠聘僱支撐長期政策,形成龐大的「隱性政府」。又司法、矯正、食安、觀光、專利等業務近年共增 3,400 多個約聘名額,連國安會、高階部會都用聘僱補缺。造成節流是假,變相擴編酬庸是真!
值得關注的是,政務人員數量也在膨脹。近年政府爲強化國安與情報掌控,規劃新增政務與涉密聘僱人員約一千人;另推動「中央三級機關雙軌制」可再增20多名政務首長。學者批評,這已模糊政務與文官界線,使行政體系政治化,形成「政策換人就換腦袋」的惡性循環!
五百多億元文宣費 隱藏的人事與網軍體系
另真正的黑洞在於政府宣傳支出。立委江啓臣指出,雖然行政部門在「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下僅列出18.6億元,但實際各單位將「行銷費用」分散藏在基金與附屬機關中,2021 年度實際行銷與宣導費高達553億元。
這些名目涵蓋「公共關係」「品牌推廣」「活動執行」「數位行銷」等,卻從未揭露具體去向。江啓臣批評:「不能用一頂『行銷費』的大帽子蓋過去,人民有權知道錢花在哪裡。」
又如此會計操作,使「行銷費」成爲人事與宣傳並用的灰色帳。部分部會又藉此聘僱「社羣行銷人員」、外包網路團隊,形成半官方的宣傳系統。這不只是預算濫支,更破壞了公務體系的人事紀律與行政中立!
宣傳與網軍一線之隔,當政府自己模糊界線,就是憲政體制墮落的具體表象!
酬庸橫行 專業流失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政府部會公務機關以外的國營事業與非營業基金體系,酬庸問題更嚴重。立法院與審計部多年指出,部分財團法人董事長月領8萬元兼職費、監察人車馬費2萬元、出席費每次1.5萬元。
財政部雖規定公股代表不得超領報酬,但實務上仍有「名目支領」與「迴避規範」的灰色地帶。許多董事長與監察人並非專業出身,而是卸任政務官、選舉幕僚或政治金主。國營事業成爲酬庸安置場,非營業基金則成爲「另類預算倉庫」,用來發放津貼與外聘費用。結果是—上面酬庸的人愈來愈多,下面做事的人愈來愈少!
如醫師、教師、警消基層長期缺人,但行政院與部會高層持續擴編;聘僱人員暴增、政務職位繁殖,專業人力流失。這樣的結構失衡,已不只是效率發生問題,而是民主治理的崩壞!
三項急救 公開、限薪、重建專業
要止血,必須從三個方向改革:
第一, 公開所有政府聘僱與政務職缺,建立完整透明的人力名冊,讓國會與社會監督。
第二, 訂定國營事業與基金董監事的資格門檻與兼職報酬上限,杜絕政治酬庸。
第三, 重整公務體系薪資與升遷制度,讓專業年輕人願意留下,不再靠短期聘僱撐起長期政策。
結語
賴清德與卓榮泰若繼續把中央政府之人事任免當成權力的延伸、拿人民血汗納稅錢當作宣傳的工具,則「中央政府人力崩壞」將成爲憲政民主的慢性自殺!
當專業被拋棄、體制被稀釋、職位被酬庸佔滿,人民看到的不再是政府在治理,而是一場由賴清德與卓榮泰所主導,耗盡信任與公帑的政治耍猴戲,必將在歷史上遺臭萬年!
▼在政府部會公務機關以外的國營事業與非營業基金體系,酬庸問題更嚴重。(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