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中科院的“期望”振聾發聵!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8月10日刊發題爲《做實做細政治監督 深化正風肅紀反腐 爲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堅強保障》的文章。

文章披露,今年上半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科學院紀檢監察組嚴肅查處某研究所原副所長,以虛假合同方式套取科研經費;以及某中心原副主任和某企業原董事長,利用項目管理權搞權錢交易等腐敗問題。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直指當前科研領域的 “潛規則”—— 以論文數量、“帽子” 頭銜、經費規模爲核心的評價體系,導致科研方向嚴重偏離國家需求。例如,部分科研人員將精力投入到國際期刊論文發表,甚至爲追求 “高影響因子” 而選擇脫離實際的研究課題,而真正解決 “卡脖子” 技術的攻關卻因難以快速產出論文而被邊緣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一下子揭穿了現在科研領域的“潛規則”,現在我們很多地方以論文來論英雄,實際就是顛倒了科研方向,科研是爲什麼再一次提到桌面上。

科研顯然是爲了我們生產力的進步,但是我們有些科研人員看不起真正致力於科技進步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凝暉說華爲沒有科學家,沒有化學家就是這個道理,在他們眼裡,只有在國外知名學刊上發表論文才是真正搞科研,其它就是搞技術應用的。

2022 年中國學者發表的 SCI 論文中,開放獲取(OA)文章佔比顯著上升,平均每篇版面費約 11,223 元人民幣。以全年發表 50 萬篇論文估算,總支出約爲56.11 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主要基於開放獲取期刊的 APC(文章處理費),而傳統訂閱模式下的費用未計入其中。

由於我們評價體系過於重視國外知名刊物的發文數量,由此造成中國每年支付給國外刊物的版面費已形成數十億元規模的市場,這既是學術國際化的必然成本,也暴露了評價體系、出版壟斷等深層問題。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中科院的 “期望”,本質上是對科研領域深化改革、迴歸初心的系統性要求,其核心在於通過政治監督、正風肅紀和制度重構,推動科研體系從 “論文導向” 轉向 “國家需求導向”,從 “個體功利” 轉向 “集體使命”。這一振聾發聵的警示,不僅針對中科院,更是對整個科研生態的深刻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