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匯金出手救市 再次增持ETF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受美國“對等關稅”的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出現巨幅震盪,“全球股市巨震”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清明節假期後的首個交易日,亞太市場出現“黑色星期一”,亞太主要股指收盤全線大跌,日經225指數跌7.83%,韓國綜合指數跌5.58%,澳洲標普200指數跌4.23%,新西蘭標普50指數跌3.68%。
4月7日,A股收盤,上證指數收跌7.34%,深證成指收跌9.66%,創業板指收跌12.5%。
4月7日,中央匯金公司公告稱,中央匯金公司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未來將繼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作爲資本市場的“穩定器”,中央匯金在市場波動時扮演着關鍵角色。當股市面臨下行壓力、風險積聚之際,中央匯金常通過增持銀行股或ETF等方式,爲市場注入流動性,提供有力支撐,穩定市場信心。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此前,中央匯金在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方面有過多次舉措。比如,2023年10月11日,中農建工四大國有銀行先後發佈公告稱,中央匯金分別增持2489萬股、3727萬股、1838萬股和2761萬股,並擬在未來6個月內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2023年10月23日,中央匯金表示當日買入ETF,並將在未來繼續增持。2024年2月6日,中央匯金方面表示,充分認可當前A股市場配置價值,已於近日擴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持範圍,並將繼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同時記者注意到,今年2月,財政部將所持三家全國性AMC(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至中央匯金。近年來,每當市場出現震盪,有關設立平準基金的呼聲便會出現。此次,多家金融機構股權劃轉至中央匯金,亦引發大家對於籌備平準基金的猜測。
2024年“9·24”央行推出貨幣政策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時,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有關平準基金“正在研究之中”。
如果推出平準基金,我國的平準基金的規模應達到何種量級?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此前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根據國際經驗,平準基金規模一般爲股市總市值的2%至6%,資金來源可以多元化,包括財政撥款、國有資本的注入(如發行特別國債、部分外匯資金等)以及金融機構通過向央行借入低息貸款用於平準基金等多種方式。
據此,按照當下A股總市值計算,平準基金規模在2萬億元至5萬億元。
田軒進一步指出,具體操作時,平準基金需要在市場低迷時買入金融工具(通常是藍籌股和ETF),並在市場過熱時賣出,通過雙向操作的方式穩定市場。平準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是直接減持或發行指數基金,退出節奏較慢,時間一般在5年以上,以避免對市場造成過大的衝擊。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認爲,特朗普關稅衝擊遠超市場預期,中國作爲全球貿易大國,不得不直面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挑戰。比較而言,大部分的國內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相對樂觀,主要來自四方面理由的支撐:一是經濟的基本盤,二是中長期政策環境的基本盤,三是中國有充分的政策空間應對特朗普關稅衝擊,四是資本市場估值更具吸引力。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