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偉: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爲全球城市治理提供“整體觀”新視角
在我國城市發展進程中,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發揮着極爲關鍵的引領作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明確了“堅持人民城市爲人民”的重要理念,爲城市發展指明瞭方向。時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舉行。本次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這一全新目標。
從“人民城市”到“現代化人民城市”,這一目標的迭代升級不僅是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的自我革新,更是通過構建包容性的發展框架,爲世界城市發展貢獻“中國解法”。
回顧不同歷史階段,我國城市發展面臨着不同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發展更多側重於滿足基本的居住和生產需求,城市功能相對單一;改革開放後,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規模的擴張,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需求;到了2015年前後,城市發展開始面臨諸如“大城市病”、生態環境惡化、公共服務不均衡等問題。因此,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着重強調“堅持人民城市爲人民”,標誌着城市發展開始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向更加註重人的需求轉變。也就是說,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管理,都應將人民的利益置於首位,充分考慮人民的生活便利性、舒適度以及幸福感。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67%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截至2024年底)意味着超9億人生活在城鎮。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對城市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成爲新的歷史任務。城市需要在創新驅動發展、提升城市韌性、傳承歷史文脈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現代化人民城市所涵蓋的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等多個方面,無一不是圍繞“人民性”的價值座標展開。而且,各維度之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創新爲城市發展提供動力,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進而爲宜居、美麗等目標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宜居的城市環境有利於吸引人才和創新要素集聚,促進創新發展;美麗城市建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這對於提升城市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全面運用系統觀念推動城市發展的方式,能夠使城市在各個方面實現協調共進,提升城市發展的整體效能,爲全球城市治理提供“整體觀”新視角。
與此同時,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
創新城市建設,通過培育創新生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夠爲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提升城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城市間產業分工,優化構建現代化城市體系。
宜居城市建設,注重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住房保障,優化城市交通網絡等,能夠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美麗城市建設,強調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能夠有效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韌性城市建設,通過提升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建設,完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能夠有效保障城市的安全運行,提高城市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文明城市建設,注重培育城市文化,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營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
智慧城市建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設智慧城市管理平臺,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能夠有效解決城市治理效率不高的問題,提高城市治理的精準性和及時性。
總而言之,從“人民城市”到“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跨越,既是對自身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世界城市文明的主動貢獻。現代化人民城市,有技術創新的速度,有文化傳承的厚度,更有人民至上的溫度,三者交織成面向未來的城市文明新圖景,書寫着人類城市文明形態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鄭新鈺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