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馬海濤:精準把握脈搏 系統迴應需求

本報記者 張思楠

“今年的預算報告精準把握了當前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的脈搏,充分彰顯了財政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馬海濤說。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紮實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同時強調政策協同配合,注重打好政策‘組合拳’,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馬海濤認爲,赤字與舉債規模相較以往都出現較大幅度提升,不僅體現了政策工具的調整與政策力度的加強,更標誌着政策理念進一步突破短期年度預算平衡的思維定式,有利於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這將顯著增強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促進有效需求擴大和經濟結構調整,體現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效應。”馬海濤說。

在馬海濤看來,2024年財政預算執行和2025年財政預算安排呈現出“總量穩、結構優、風險可控”的總體格局,在收入端、支出端與風險防控端展現出系統性改革的戰略定力與創新突破。

一是收入結構轉型,稅收收入增速的緩步換擋與非稅收入的動能提升形成互補。2024年,部分稅種收入下降較多,非稅收入4.47萬億元,增長25.4%,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和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加較多。這種調整既反映減稅降費政策對經營主體的持續讓利,也體現政府盤活存量資源、強化非稅徵管的治理效能,未來財政收入基礎的穩定性可以通過培育新稅源與優化稅制設計來夯實。

二是支出結構調整,2025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科技投入的持續加碼與農林水支出的強勢增長,形成支持創新與保障底線的“雙輪”驅動,而社會保障支出的穩健擴張則凸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導向。

三是在風險防控維度,中央赤字擴張與地方債務化解的協同推進,構建了“化債+管債”的債務管理框架。2025年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作爲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工具,這一安排在拉動投資方面發揮着直接且有效的作用。超長期特別國債與專項債工具的靈活配比,既爲重大戰略項目注入流動性,又通過債務置換騰挪政策空間,特別是隱性債務增量控制與融資平臺轉型的制度設計,爲防範系統性風險築牢了“防火牆”。

馬海濤認爲,在當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今年的預算安排和財政政策在保障民生、穩定就業、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着力,深刻體現了對時代發展脈搏的精準把握與對經濟社會需求的系統性迴應。

在民生領域,聚焦醫療衛生與就業兩大核心,充分體現人民至上理念。通過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系統性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99元,築牢人民羣衆健康防線。就業方面,政策以穩崗擴崗與技能提升“雙輪”驅動,通過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措施,拓寬重點羣體就業渠道,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勞動力供給與產業升級適配。構建技能導向薪酬制度,激發勞動者創新活力,爲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在科技創新領域,注重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中央財政制造業領域專項資金安排118.78億元,推動製造業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聚焦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技術攻關。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2000億元用於支持設備更新。同時推動數字化轉型,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推動製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通過提升品質和結構優化,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鏈升級與品牌建設,增強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在綠色發展領域,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經濟轉型。系統性推進綠色技術和低碳項目,通過完善政策標準、實施示範工程等舉措,推動能源轉型和資源高效利用。注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強對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運用的支持。一系列舉措不僅爲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還通過碳排放統計和碳交易機制建設,有效應對全球綠色貿易壁壘,加速綠色產業崛起,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