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永續社會國際研討會 富瑜室內樂團展演AI音樂前沿技術

(圖/丁世傑)

(圖/丁世傑)

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聯合主辦的「2025 AI引領永續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政策實務論壇」, 11月13、14日兩天在中研院環境變遷大樓視聽室隆重舉行。此次盛會匯聚國內外產官學界菁英,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如何驅動永續發展的未來藍圖。今年開幕式最吸睛的亮點,莫過於由富瑜文教基金會全力扶植的「富瑜室內樂團」帶來的AI音樂技術展演,以跨域實驗精神,爲研討會揭開序幕。

這場開幕展演以「AI聲光與音樂的對話」爲主題,展示四項AI應用前沿技術,「AI聲光控制」、「AI跨時空音聲分離」、「AI自動跟譜伴奏」與「AI生成音樂」。每一項皆象徵AI與音樂及影像融合的新階段,也呈現出臺灣在人工智慧藝術應用上的創新能量。

在「AI聲光控制」段落中,舞臺燈光、影像畫面,在DJ與AI共同協力下,藉助音樂家LIFE演奏,即時感應並調控環境氛圍,光影隨着音色變化流轉,展現出演奏與空間感知的全新關係。「AI跨時空音聲分離」則以深度學習演算法重構歷史錄音,讓早期唱片錄製的聲軌全部分離,這項技術可讓歌手留下來的歌聲,重新與現場不同演奏風格合成共鳴,且AI還能適時遞補現場演奏樂器之外的其他樂器聲響,彷彿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虛實演唱會。

另一項「AI自動跟譜伴奏」技術,透過聲音辨識與即時演算,能在無指揮狀態下自動判讀演奏者節奏與速度,在動態中完成最合拍的伴奏音流,這項技術非常適合提供音樂教學使用,與傳統跟着伴唱帶練習演奏不同,過去是人必須跟着伴唱帶節奏學習,現在是AI順着人的演奏速度作彈性調整。

最後登場的「AI生成音樂」,現場演奏的是訓練AIVA模型,費時六個月,量身打造屬於臺灣本土風格的〈臺灣AI組曲〉,這也是臺灣第一首由AI作曲的交響樂作品,現場演出的「第三樂章:科技臺灣」也是調整後首次演出的三重奏版本,結合管樂、絃樂、鍵盤樂三種語彙與臺灣音韻,描繪科技島嶼的節奏脈動,現場觀衆報以熱烈掌聲。

負責統籌這次AI展演的富瑜文教基金會總監林怡君表示,AI不僅是產業轉型的引擎,也正重塑文化與藝術的邊界,富瑜室內樂團的展演示範了科技如何協助人類重新思考「創作」和「演繹」的定義,並提供對永續社會中人機共創的深層挖掘。

AI在音樂應用的演進,正逐步從輔助創作邁向共感生成,從聲光互動到跨時空聲源重構,再到能「理解」樂譜語意的伴奏智能,皆顯示出AI不再只是技術工具,而是能與人類藝術直覺互動的創造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