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調查:管制助房市降溫 消費者仍預期房價看漲

中研院經濟所今天公佈最新一期「臺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結果顯示,央行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雖有助於房市降溫,並抑制民衆看漲房價的預期心理,但中長期而言,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的消費者仍有將近6成。

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是影響物價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總體經濟預測小組自民國112年10月起,每半年進行一次「臺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掌握消費者對物價預期。

中研院經濟所說明,雖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變化是衡量通膨的指標,但消費者對物價的感受可能與CPI變化有所差距,因此這份調查也會關注消費者對生活成本的預期。

調查指出,有8成9的消費者預期1年後CPI仍會上升,預期上升幅度的中位數爲2.5%,仍處高檔。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淑珺解釋,這次調查時間爲114年4月1日至22日,正是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等關稅,利空尚在發酵,且當時新臺幣趨貶,市場認爲關稅將推動成本上升,新臺幣貶值則易引發輸入性通膨,加深民衆的通膨預期;但現在情況完全扭轉,關稅利空淡化,且新臺幣轉爲強勁升值。

中研院經濟所此次調查,也在政策反應部分,聚焦消費者對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變化。

疫情以來,臺灣房價快速上漲,央行祭出一連串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並於113年9月執行第7波信用管制,對房市影響顯著,114年上半年市場氛圍轉呈量縮價跌。

楊淑珺認爲,初步顯示,央行第7波信用管制對114年上半年房價有達抑制效果,但消費者是否因此改變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難以斷定。

從調查可發現,近6成消費者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其中多數認爲半年後房價上揚幅度小於5%,平均預期漲幅爲2.7%。

楊淑珺表示,這波信用管制有助於抑制消費者對房價漲幅的預期,但即便今年上半年房價下跌,仍難以消除消費者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

觀察較長期的預期,有7成1消費者認爲3年後房價會上升,與今年4月房價相比,平均預期上升幅度爲4.8%,比近年房價指數的漲幅低。

中研院經濟所說明,問卷調查採雙底冊抽樣法,市話與手機合計樣本爲2205人,並在居住地區、性別與年齡3個面向進行加權,以確保樣本具臺灣消費者代表性。此調查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爲±2.0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