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一季度利潤暴漲167%,有何看點?

隨着中美半導體產業博弈的持續升級,突破核心技術"卡脖子"困境已成爲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從艱難創立到砥礪發展,從技術崛起到產業突圍,中芯國際的成長軌跡不僅鐫刻着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奮鬥史,更承載着整個行業的光榮與夢想。

在肩負戰略使命的同時,中芯國際也面臨着市場競爭的挑戰。3月28日,中芯國際披露2024年年報,當年營收爲578億,同比增長27.72%,扣非淨利潤爲26.45億,同比下滑19.09%,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引起關注。

對此,中芯國際在年報中解釋稱,主要是由於本年晶圓銷售數量增加和產品組合變動所致。即賣了更多的晶圓,但平均售價卻從6967元下降至6639元。

不過,目前在芯片行業,增收不增利是普遍現象。臺積電、三星等巨頭主動降價搶佔市場,帶動全球產品單價下滑,行業老三中芯國際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只能通過研發功能更強大的產品或降本增效來提升利潤。

5月8日晚,中芯國際發佈2025年一季報,數據顯示,公司整體實現銷售收入163億,同比增長29.44%;毛利率爲22.5%,環比大致持平;產能利用率上升至89.6%,環比增長4.1個百分點;歸母淨利潤13.56億,同比增長166.5%。交出了一份沒讓市場失望的答卷。

據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介紹說,能取得如此成績,主要是受益於國際形勢變化引起的客戶提拉出貨、國內以舊換新、 消費補貼等政策推動的大宗類產品的需求上升,以及工業與汽車產業的觸底補貨。

“目前市場雖然有很多新的因素加了進來,但大多是原來就知道的,所以基本盤面跟一季度比起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客戶也都在沉着應對,公司產能利用率也繼續保持飽滿狀態。我們已經看到了各行業,包括工業和汽車領域,觸底反彈的積極信號,產業鏈在地化轉換也繼續走強,更多的晶圓代工需求迴流本土。”

展望二季度,中芯國際預計,公司該季度的出貨數量預計相對穩健,但平均銷售單價預計下降。於是公司給出的收入指引爲環比下降4%到6%,毛利率指引爲18%到20%。

面對消費電子市場的短期波動,中芯國際正將目光投向更具增長潛力的賽道。在消費電子行業承壓的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給芯片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透過財報可以看出,中芯國際正積極擴大在汽車芯片行業的影響力。

作爲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領軍企業,中芯國際肩負着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產業自主可控的重任,期待其在半導體產業的舞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