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永續轉型/三皇印刷油墨 擁抱永續

三皇化工董事兼印尼海外事業部總經理莊雅雲,展示公司開發的環保噴印油墨產品。記者蔡宗儒/攝影

「中小企業推ESG沒什麼撇步,就是研發、人才,加上老闆的決心!」三皇化工董事兼印尼海外事業部總經理莊雅雲說。這家以生產噴墨印刷墨水爲主的公司,悄悄在化工這一塊不太受關注的領域,默默走出了一條綠色永續的路。

說到化工廠,大家腦中可能馬上浮現刺鼻氣味、灰色廠房和大量廢水。你可能沒聽過三皇化工,卻可能早在生活中「遇過」他們的產品——從T恤上的立體圖案,用在食品包裝上的彩色標籤,再到手機殼上的亮面圖樣,這些色彩繽紛的印刷,大多就來自三皇化工開發的無臭、低污染UV油墨。

莊雅雲表示,三皇走向ESG,其實不是被逼的,而是出於自願。因爲不想當別人眼中的「不環保產業」,他們主動找上政府與學界協助,從最基本的碳盤查做起,開始轉型。

誠實揭露 從碳盤查做起

正如全臺多數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一般,三皇化工在初期,當然也遇到挑戰。

資財部副理徐玉秋回憶:「員工會抱怨,本來就很忙了,還要翻出老資料、安排上課,誰不累?」她說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但如今站在牆上那幾張寫着「ISO14064-1教育訓練合格」的證書前,內心只有滿滿的成就感。

三皇化工總經理室特助何靜嫺說,爲了吸引新血,三皇透過產學合作、研發替代役,吸引不少理工背景、具國際觀的新一代加入,他們也成爲公司推動ESG的生力軍。由於三皇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印度、東南亞等地,這些人來自機械、電機、化工、資工等科系,也讓公司需要更多具備國際貿易和語言能力的人才。

人才讓三皇化工踏上數位加零碳的雙軸轉型之路更加順暢。透過數位化,三皇讓製程、配方達到最佳化;數位化工程,讓三皇可以提前針對一些老化劣化的設備,展開預防性維修,進而減少耗能和排放,這就是人才的可貴。

曾多次前往三皇化工授課的成功大學產業永續發展中心教授周家弘表示:「這家公司是真的想做,不是隻做表面功夫。」他回憶說,當初開課時,來上課的學員,除了研發與財務部門同事外,連總經理辦公室、行政部門的大哥大姊級幹部都參與,讓他非常驚訝,也很感動。

他補充,三皇由第二代接手經營,在推動永續轉型時,對原物料、碳排放等數據的揭露非常誠實,也願意面對過去的問題,這點對成功轉型非常關鍵。

那麼,三皇是如何用產品創造環保價值的?簡單講,傳統印刷經常使用大量揮發性溶劑,乾燥時,耗電又高碳,而且每款圖案都要製版,像網印至少需要四個網版,過程既耗時又耗材。爲此,三皇開發出適合數位輸入、3D列印的噴印油墨,讓印刷廠不需製版,直接輸出即可,大幅減少資源浪費與電力消耗。

全體動員 強化ESG體質

雖然印刷廠初期需要投資新設備,但長遠來看,減碳又省成本,更提升了印刷品質。據估算,三皇的噴印油墨每年可幫國內減少約5,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項具體而有感的永續成果,而這場轉型也改變了員工的工作態度與生活觀。

過去當幼教老師的洪語彤,三年前轉行到三皇擔任生產線員工及行政人員,她笑說:「我現在是用照顧BABY的方式在照顧機臺!」機器雖然沒有生命,但她發揮老師的細心特質,時時注意配色、空壓機運轉是否順暢,以及用電量等細節,確保產品品質與效能,把ESG當成日常的一部分。

對三皇而言,永續不是一套報告、一張認證,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內化到日常的小心與改變。

徐玉秋笑說,現在大家從新竹工廠出差到臺北總公司開會,寧可麻煩一點改乘大衆運輸工具:先搭公車到火車站, 再搭火車到臺北轉捷運,「雖然省不了多少錢,但是大家都是怕自己成爲碳排大戶。」

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觀察,臺灣的中小企業規模不一,從數十人小作坊,到近千人企業都有,但普遍面臨的挑戰就是資源有限、人力精簡,這種「沒資源、沒兵」的狀態,不只影響ESG推動,也讓企業難以建立長期的永續文化。他認爲,「ESG本來就應該是全公司一起做的事,唯有足夠的資源配置與內部動員,才能真正創造價值。」

三皇的故事證明:就算是小公司、傳統產業,只要願意開始,走永續這條路並不難,還可以很有趣。他們的經驗,正是一堂給所有中小企業的ESG入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