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永續轉型/馳綠環保材料 走出新路

馳綠創辦人許佳鳴帶領團隊,以咖啡渣、寶特瓶等回收材料製成各式機能鞋。記者蔡宗儒/攝影

「馳綠」最初誕生於日本,創辦人許佳鳴希望以匠人精神打造國際品牌。2012年推出首款鞋Amazon,在日本熱銷十萬雙後迅速擴展,兩年內成功打入美國與中國大陸等市場。不料,2017年,馳綠陷入庫存積壓、銷售疲軟與代理商相繼退出市場的困境。

許佳鳴反思:「這世界並不缺一家企業。如果要創業,它真正的價值是什麼?」沒多久,他決定揚棄過去的路線與市場,重新投入開發循環減碳的全新鞋款。

這個轉向,在新冠疫情爆發時,成爲公司的救命稻草,也爲後來的永續之路奠定基礎。

時尚產業是全球第二大碳排來源,鞋類原料與製程尤其對環境造成不小污染。馳綠從2018年起,開始以天然與回收原料替代石化原料,研發循環制鞋技術。

其四大材料來源包括:咖啡渣、有機廢棄物、回收塑膠、矽製程廢料,及農漁業副產物,例如甘蔗、茶葉、牡蠣殼等。每種原料背後,都是漫長的收集、分類、研發與轉化過程。

以寶特瓶爲例,「馳綠」選擇市場最難處理的兩種來源:一是在萬華設回收據點,以高於市價三倍價格向貧苦高齡者收購;二是來自海廢,儘管清洗困難但可阻止塑膠進入海洋。對馳綠來說,取得原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社會參與。

企業責任 從咖啡渣開始

馳綠是亞洲首家獲得B型企業認證的鞋業品牌,代表其同時重視利潤與對員工、社會、環境的責任。負責美國市場營運的數位行銷專員戴鬱庭表示,當初會加入公司,就是被綠色永續的理念吸引,「我特別喜歡公司推出的Expresso Blocks,這款產品不但有設計感,更使用回收咖啡渣製作,完全符合循環經濟的精神。」

馳綠自2018年起投入咖啡渣製鞋,2020年推出全球首雙以咖啡渣爲主體制成的環保休閒鞋,每雙可減少約十公斤碳排放,併兼具除臭與防水功能。

2023年,馳綠共回收約480萬杯咖啡渣、320萬個寶特瓶,及120噸半導體矽廢料。但並非所有材料都能像咖啡渣一樣受歡迎。以半導體矽廢料爲例,多數人無法理解其與鞋子的關聯。

許佳鳴說:「這些高科技製程產生的化學殘留廢料,若未妥善處理,對環境影響極大。我們將其轉化爲永續材料,雖是技術突破,卻需要時間讓市場接受。」

投入研發 增長期競爭力

負責影響力部門的員工張紘齊說:「下半年,我們將推出一款專爲樂齡族設計的運動鞋,目的是改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等常見的腳部問題,幫助長輩走得更穩、更舒適。我們也計劃與企業和NGO合作,提供肌肉數據追蹤服務,讓大家能更瞭解自身健康。這不僅是推出一雙鞋,更是將創新與社會責任結合的開始。」

許佳鳴始終相信:「不管規模大小,企業都應投入研發,才能保有長期競爭力。」這份差異化策略,讓馳綠從代工陰影中脫穎而出,成爲臺灣永續設計代表品牌。

2023年,馳綠接連獲得「品牌金舶獎」、「國家永續發展獎」、「臺灣循環經濟獎」等大獎肯定,並被美國媒體評爲全球十大創新商業模式企業之一。

前進海外 深化友邦合作

作爲一家新創公司,「馳綠」並不仰賴大量土地或廠房,而是以技術、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爲主要資產。2024年,「馳綠」獲外交部國合會「綠瓜專案」獎勵金,成爲「影響力先行者計劃」首批團隊,前進瓜地馬拉展開環保材料建廠計劃。

該計劃透過回收甘蔗渣、咖啡渣與竹廢料,製成環保原料,進一步加工爲傢俱、餐具與建材,不僅供應當地,也出口美加市場。這不僅實現資源再利用與減碳,更展現臺灣技術「一路向北」,推動北美循環經濟生態圈,並深化與友邦的永續合作。

許佳鳴坦言,實現淨零碳排並不容易,尤其「零」意味着整個產品生命週期都不能有碳排。回收本身就是高成本、高門檻的過程,一般企業往往望之卻步。

但對馳綠來說,真正的永續不能只靠理念與倡議,而要落實於從原料、生產、販售到回收的全流程中,「我們不只賣產品,更建立可追溯的回收機制,讓材料真正循環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