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標竿學習/聚恆永續工程 社區共榮
聚恆科技董事長周恆豪(左)與副總經理周恆安站在公司自建太陽能電廠前,展現自家發電、自家用電的行動力。記者蔡宗儒/攝影
「一開始我是做水文氣象觀測的,後來有個案子臨時需要太陽能系統,我以前在成大做過,就進口設備試試看。」聚恆(4582)科技董事長周恆豪提到,當年一場意外的成功,讓他看見了市場缺口,也確立了聚恆科技深耕太陽能的方向。
牽緊客戶 推出雙保制度
「我們從2002年開始做,那時還沒有什麼人知道太陽能怎麼運作,等到2010年國內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躉購制度一出來,整個產業才起飛。」周恆豪說,聚恆科技從最初的單一訂單起步,到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形成前的十年間,靠着技術、品質與口碑,在小市場中穩步成長。
談到聚恆科技最具代表性的永續實踐,非「雙保制度」莫屬。
這是周恆豪親自設計,站在客戶角度推出的制度,涵蓋20年的「系統維護保固」與「保證最低發電量」兩大保障。
雙保制度是指,聚恆科技在原有的五年免費保固期結束後,提供有償延長服務,保障系統穩定運作;同時,針對客戶借貸需求,制定發電收入保障機制,確保每年收益足以支付貸款本息。
此舉不僅降低客戶風險,也建立與客戶長達20年的穩定合作關係。
「我們要跟客戶共存亡20年,就不能只是賣設備,更要爲後續經營負責。」周恆豪說,這樣的長期承諾,也促使聚恆科技必須在工程品質、維運能力與財務健全性上持續精進,形成良性循環。
規劃案場 注重思利及人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在臺灣,太陽能設施的擴張常與土地利用、環保爭議掛鉤,尤其是地面型與漁電共生案場。
對此,聚恆科技以「利害關係人溝通」爲核心策略,推動在地參與、回饋與共榮。
以臺南七股志光漁電共生案場爲例,公司與原有養殖戶共同設計場區規劃,保證養殖權益不受損,並且成立基金,用於基礎設施維修與社區發展。
除此之外,更主動提供免費住房、聘用當地包商、推動老人送餐服務等,確保案場周邊居民都能夠實質受惠。
以人爲本 實踐社會責任
周恆豪強調:「我們到人家的地方做工程,就要準備至少相處20年。如果一開始沒有把關係處理好,後面只會是無止盡的糾紛。」這種以共融思維爲出發點的社會責任實踐,讓聚恆科技的案場少有抗爭聲音,反而成爲產業典範。
2023年是聚恆科技的永續元年,公司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由董事長親自領軍、一級主管爲成員,副總經理周恆安則實質擔任永續推動辦公室主任,系統性導入ESG政策與行動。
「很多人說中小企業沒能力做永續,但我認爲只要有心,就能找出方式去實踐。我們連廠區用電都自己發、自己用,這不是很實在的淨零行動嗎?」周恆豪說。
在治理面,聚恆科技不僅推動內部碳盤查,更設定2028年達成碳中和目標。具體作法包括:將廠區80%以上用電來源,改爲自家太陽能電廠,部分月份達到100%;安裝儲能設備,儲存週末太陽能電力供平日使用;40臺公務車中已有17臺汰換爲電動車,預計全面電動化。
另外,公司也推動員工購買電動車輛補助,以及廠內照明汰換爲LED、採用高效空調系統。
雙管齊下 實現減碳60%
這些作爲讓公司僅透過用電轉供與車隊電動化,就實現超過60%的碳排減量。除了既有的太陽能EPC與運維服務,聚恆科技也積極發展儲能系統,並參與臺電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標案,提升電網穩定性。
「能源轉型不是隻有一個模組,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智慧能源系統,從發電、儲電到用電都能管理。」周恆安說。
此外,聚恆也成立快充站子公司、併購水產養殖技術公司,協助漁電共生案場提升產量與品質,實踐環境與產業雙贏。
聚恆科技目前已有多座自建或合作運營的儲能案場,未來將持續擴大儲能與智慧能源服務,提升能源韌性與調度能力。
「我們不是跟着政策走,而是自己先走一步,這樣纔不會被市場淘汰。」周恆豪說,聚恆科技展現了中小企業在永續時代的可行典範,也證明:永續不是大企業的專利,是有心、有行動的企業所能達成的共同未來。
願景工程關注中小企業永續轉型,推動「中小企業加速永續計劃」,其中《永續素養課》打破單向授課,以案例、互動方式內化永續素養。個人進修/ 企業專場 限額免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