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基金公司殺出重圍樣本:治理脫胎換骨後不浪費牛市機會
財聯社8月20日訊(記者 閆軍)近期A股正在用各項數據驗證着牛市的到來:上證指數創近10年新高、A股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兩市融資餘額重回兩萬億、北證50創歷史新高,深成指和創業板指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點。
伴隨市場的持續上行,主動權益基金淨值呈現普漲態勢。這一場“回本”行情中,可以看到不少頭部大廠在持續“卷”ETF的同時,對主動選股基金宣傳再度火熱,中小基金公司則相對低調。
公募基金主動選股的能力也正獲得市場的“價值重估”,而事實上,在這一波行情中,完成高管迭代的新華基金成爲一個值得觀察的中小基金公司發展樣本。股權變更、新股東增資、高管迭代,梳理好公司股權、高管框架之後,新華基金沒有浪費這一波牛市。
老牌基金公司企穩
先來看業績情況,同花順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18日,2024年四季度以來,新華基金產品淨值快速修復,並創新高。其中新華策略精選股票基金、新華趨勢領航混合基金、新華優選分紅混合基金三隻主動權益產品近一年收益率均超過100%,跑贏滬深300指數73.29個百分點。
即使二季度初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A股進行深度調整,新華基金主動權益產品後續仍強勢反彈,從4月7日至8月18日新華策略精選股票基金淨值增長率高達76.9019%,位居同類排名第一。
從上述產品淨值表現看,本輪主動權益的超額業績既是市場週期與價值邏輯的共振,抓住機會,也驗證了投研能力。
據瞭解,目前新華基金含投研、交易、專戶投資在內的投研體系人員52人,投研員工佔比超過1/3。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平均從業年限超過10年。公司投研團隊成員穩定,平均在公司服務超3年,基金經理及投資經理平均在公司服務超5年。
展望後市,在政策託底、流動性寬鬆預期以及產業端升級創新持續等因素驅動下,A股市場有望步入更具韌性和持續性的慢牛階段。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市場波動中識別真正具備長期思維,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或許比追逐短期熱點更具確定性。
增資擴股與人才加持
之所以從去年四季度爲起點來看這家公司的業績,原因在於自去年年底開始,公司完成了股權變更、增資以及掌舵人的更迭。
在國資股東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入主後,2024年底向新華基金注資8億元,公司註冊資本由約2.18億元增至約6.28億元。從天眼查可見,新華基金目前的股權結構爲:恆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股佔比52.99%,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持股佔比43.18%。
據瞭解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背後的實際控制人爲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近幾年加快發展金融產業,資產規模超700億元,管理資產規模超2000億元。
在國資增資擴股後,新華基金的公司治理結構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來自股東方的銀國宏、胡三明履新新華基金的董事長、總經理。
銀國宏是國內第一批策略研究員,自1996年進入證券行業,在證券、期貨、公募都有豐富從業經驗,還出版過投資書籍《穿越牛熊》,在2023-2024年擔任恆泰證券總裁期間帶領公司業績大幅度扭虧爲盈。
胡三明同樣來自恆泰證券,具有豐富的投資與管理經驗。他領導恆泰證券自營業務近年投資業績十分優異,根據恆泰證券2024年度報告,儘管A股行情呈現較強波動性,但自營交易業務板塊積極調整持倉結構,深入挖掘市場潛在投資機遇,自營交易業務實現收入及其他收益人民幣6.6億元,收入較2023年增長120.04%。
銀國宏與胡三明這對行業組合,不僅可以憑藉其個人的豐富經驗爲新華基金提供“投資+管理”的強力支撐,還體現了股東與新華基金戰略步調一致、業務高度協同。
在業內看來,新華基金轉身也給業內中小基金公司帶來一定的啓示,即公司股權、高管穩定對業務穩健至關重要。
持續轉型,仍強調主動管理
與其他主流的理財產品相比,公募基金有着自身突出的優勢,是更適合普通投資者的普惠金融工具,能夠以更低門檻爲投資者提供專業化的投資管理服務。5月7日,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引導督促公募基金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形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拐點。
主動權益類基金最能體現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主動管理能力,也是公募基金最爲核心的競爭力。
作爲我國西南地區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於2004年的新華基金曾名噪一時,曾憑藉優秀的權益投資產品和業績成爲行業黑馬,斬獲業內諸多權威獎項。截至目前,公司最新管理規模532億元,管理基金46只。在新華基金官網顯示,新華基金歷年共斬獲金牛獎29座、明星基金獎29座、金基金獎16座。
新華基金表示,始終牢記爲投資者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堅持長期價值投資,堅持投資者利益至上,堅持合規穩健發展,不斷打磨投資體系與研究框架。同時,圍繞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的核心價值觀,新華基金打造了一支追求卓越的投研團隊,在堅持價值發現的基礎上傳承權益投資底蘊,持續塑造投研核心競爭力,積極擁抱公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