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稱黃河大橋垮塌事故原因正在調查,AI稱: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中國中鐵8月24日公告,8月22日3時10分左右,全資子公司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川青鐵路青海段尖扎黃河特大橋,輔助鋼樑架設的吊索塔架前端扣索突然崩斷,截至目前造成12人遇難、4人失聯。

事故發生後,公司及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立即啓動應急預案,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配合政府有關部門開展應急搶險、人員搜救和相關調查工作。目前,現場應急和搜救等相關工作正有序開展,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之中。

公司對本次事故不幸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並對遇難者家屬表達歉意。公司將深刻汲取教訓,落實好企業主體責任,妥善處理相關後續工作。尖扎黃河特大橋全長1596.2米,合同額約4.36億元。本次事故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及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對這次事故造成的重大財產損失和施工人員傷亡,走向科學小編深感痛心!

凌晨3點的精準合攏,卻因一側繩索斷裂釀成悲劇。這座世界級鋼桁拱橋在即將合攏時坍塌,12名工人墜落130米黃河,背後是基建工人的無畏與風險。致敬平凡英雄,也敲響安全生產的警鐘。

據說啊,這是一個世紀級的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雙線鐵路連續鋼桁拱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黃河的鐵路鋼桁拱橋。如果它能順利建成將意義非凡,足以載入中國鋼結構建築發展史冊。

提到原因,應以官方最終結論爲準,我們只能看到表面。

意外發生的時間是凌晨3點多,這時候的視線不是很好,但爲了施工質量,必須選在凌晨時候施工。

拱橋靠的是向中間擠的力,如果在白天太陽大,氣溫高,這時候進行橋合攏,那到了氣溫低,橋就會冷縮,這時候,向中間擠得力就小了,橋的安全性就會下降,所以要在夜晚橋冷卻下來的時候去合攏。

還有仔細的網友看了這坍塌時候的視頻畫面,明顯問題就在右側拉力繩沒有全部起作用,只有個別鋼絲拉緊狀態,繃斷後,其他也就起不到作用了。

從畫面中可以看到,右側的鋼索明顯沒有全部受力,就是沒有拉直。作爲臨時結構的核心承重結構,輔助繩索會不會是在右側整體施工沒有控制好結果,最終右側的合壟斷上揚太高了,導致受力本就不充分的右側橋體衝擊力突然過大,左側的繩索因爲承受過大,最後導致繩索斷裂,主要原因就是兩側受力不均。

但也有網友認爲,受不受力應該沒問題,而是合壟斷施工的精度調校問題,也不排除鋼絲繩索的質量問題。

從央視公佈的事故畫面顯示,這座拱橋中間,這一段坍塌的時候是瞬間的,感覺這個拱橋就是有三段兩側各有一段中間這一段突然往下坍塌了,坍塌的瞬間,塵煙滾滾,墜落的拱橋直接掉落下去。

真的不敢想象,那些工人當時在這麼高的橋上和橋樑一起墜落130米高度的黃河裡,看黃河水面還不是很湍急,水位不是很深。即便如此,生存概率也接近零。

畫面可以看到當時有多高!

有周邊的居民告訴記者稱,當時正在睡夢中,凌晨3點多的時候突然聽到巨響,像地震一樣,半夜裡直接被嚇醒了。

從這個畫面中可以看到,這橋馬上就要合攏了,就相差一點點了啊,橋的兩邊都有立柱,大橋一邊的繩索是緊繃的,一邊的繩索是鬆弛的,鬆弛的這一邊就是發生斷裂的地點,這個繩索是彎曲的,就掉下來了,而這邊的橋面也就掉進了水裡。

真的佩服這些基建工人,這麼高的橋面上,但有一點點恐高症的人是不能幹的,他們都是家裡的頂樑柱呀,如果身上不是有千斤擔,誰會冒這麼大的風險來幹這麼危險的活!

但是再危險再艱苦的活總要有人幹,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怎麼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致敬奉獻在一線的工人們!

走向科學小編用百度人工智能查了一下這次事故的原因,人工智能總結得很全面:(大家看一下是否靠譜)

黃河特大橋事故分析

2025年8月22日,川青鐵路尖扎黃河特大橋施工項目發生重大垮塌事故,造成12人死亡、4人失聯。以下是基於公開信息的事故分析:

一、事故直接原因

錨樑斷裂致使鋼索失去支撐,引發橋面垮塌。錨樑作爲鋼索錨固核心,焊縫存在未焊透、夾渣等隱蔽缺陷,低溫環境(-2~5℃)使鋼材韌性下降、脆性增強,裂紋擴展速度較常溫快2-3倍。施工人員調整鋼索張力時,缺陷處先現細微裂紋,1.5秒內首個錨樑脆斷,斷裂應力迅速傳導至其餘3個錨樑,形成“1斷連3斷”的連鎖反應。

二、施工管理因素

工期壓力傳導:建設單位通過合同條款設置“提前1天獎勵50萬元、延遲1天扣罰30萬元”的獎懲機制,施工單位爲追逐獎勵進一步壓縮工序,形成“利益驅動—安全讓步”的惡性循環。

分包環節失控:高危工序(如錨樑焊接)被分包給青海順達建築勞務公司,分包合同中“每延遲1天扣罰5萬元”的條款加劇了基層趕工衝動,而總包單位對分包方的技術交底和安全監管嚴重缺失。

監管形式化:地方監管部門對施工單位違規趕工行爲未有效制止,部分焊縫未檢測即進入下一道工序,安全隱患整改流於形式。

三、環境與作業風險因素

低溫影響:夜間低溫使鋼材韌性下降,裂紋擴展速度加快,同時可能影響焊接質量。

水流衝擊:黃河汛期水流流速達3.5m/s,衝擊基礎產生的微振動既加速錨樑裂紋,又與鋼索晃動聲響疊加,干擾值班人員判斷。

夜間施工:光線不足影響張力調整精度,且人員注意力分散、疲勞感增強,進一步削弱風險識別能力。

四、技術與設計因素

監測體系缺失:僅依賴人工巡檢,未安裝錨樑應力傳感器、鋼索張力實時監測儀,夜間光線不足更導致錨樑裂紋全程未被發現。

應急響應滯後:值班人員誤將鋼索晃動的異常聲響當作“設備磨合振動”,延誤11分鐘才啓動預案,而該預案未針對鋼索失控場景演練,現場處置混亂。

五、事故教訓

安全第一原則:重大工程建設必須堅守“安全第一”原則,任何以犧牲安全爲代價的趕工行爲,終將付出慘痛代價。

全生命週期管理:橋樑施工安全保障體系需建立全生命週期風險管理機制,強化對高風險作業環節的過程控制與動態監測。

技術與管理並重:既要強化構件質量管控與智能監測,也要完善環境適配的施工流程與應急機制。

目前,事故調查仍在深入進行中,後續將依法依規對責任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處理,並向社會公佈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