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灣祠堂建築典範 百年市定古蹟張廖家廟秋季祭祖
▲臺中市市定古蹟張廖家廟今舉辦秋季祭祖。(圖/臺中市政府提供,下同)
記者鄧木卿/臺中報導
被登錄爲臺中市巿定古蹟的張廖家廟今(9)日舉行秋季祭祖大典暨天與公冥誕祭典,上百名宗親依循傳統三獻禮共同緬懷祖德,併爲六世祖天與公冥誕祝壽,民政局長吳世瑋代表市長盧秀燕出席表示,張廖家廟見證地方開發與族羣融合,是宗族團結與敬祖思親的象徵,期盼持續推動文化再利用,讓更多市民瞭解張廖家廟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涵。
吳局長指出,張廖家廟爲紀念第六世祖天與公而建,創建迄今逾百年,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及承祜堂,是臺中地區廖姓氏族規模最大的祖祠,建築格局嚴謹、雕飾精緻,展現高度歷史與藝術價值,民國74年登錄爲市定古蹟。
▲民政局長吳世瑋。
吳局長提到,西屯張廖家廟是日治時期建造的傳統閩南詔安客家式建築,採三堂二過水與環形圍屋格局,斗栱造形多樣精緻,被譽爲中颱灣祠堂建築典範,由於多年來歷經地震與颱風侵襲,屋面構件破損,市府112年修復完工,重現古蹟風華。
立委廖偉翔、市議員黃馨慧及張廖乃綸均表示,感謝張廖家廟董事長廖德淘等宗親長輩,多年來對文化保存與古蹟修復的投入與努力,鄰近家廟外的福星路至逢甲一帶也增設人行友善空間、紅綠燈及禁停措施,讓家廟周邊環境更加完善。
張廖家族源自福建漳州詔安,自清代起積極參與墾拓與水圳開鑿,對中臺灣發展貢獻卓着,並奉行祖訓「生當姓廖,死後歸張」,光緒12年(1886年)族人倡議興建宗祠,至宣統3年(1911年)祠廟落成,迎奉六世祖天與公牌位入祀,其後持續增建,自此,張廖家廟成爲族人追思祖德、傳承文化的信仰中心,香火綿延,百年不輟。
▲立委廖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