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新局-產業支持政策 應擺脫減稅、補貼舊思維

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逕自對全球各國祭出的關稅大棒,迄今餘波盪漾,在重創各國產業生態系的同時,也導致了全球供應鏈重組。臺灣亦不例外,難以倖免遭到關稅威脅,無疑將會對以出口導向的貿易發展直接帶來傷害,如何藉此重塑貿易策略是刻不容緩的挑戰。

儘管政府在最短時間內編列930億元,針對農、工業規劃20項支持措施方案,藉此協助產業減少出口衝擊,顯示政府以果斷的效率積極處理美國關稅所衍生的貿易危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方案似乎仍集中於補貼貸款、減稅等屬於間接支持措施。

亦即,政府因應關稅危機,並未針對日益傾斜的產業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以及過度集中的市場佈局加以前瞻性規劃,以改善長期依賴少數特定科技產品,或是缺乏分散市場的「脆弱」體質,仍然沿襲以往選擇補貼、減稅的舊思維,輔導遭受損害產業於短期內勉強撐過難關。

■科技業成長之外,傳產亦待轉型創新

也就是說,面對頗殘酷的環境之下,政府在協助出口產業因應關稅衝擊上所扮演的角色,應該勇於落實轉型決心與代價之新觀念,藉此重塑下個階段讓臺灣貿易可以乘風破浪之競爭體質,讓各項出口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衝擊,皆可找出最佳生存發展模式。

先從調整產業結構來說,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國內傳統相關產業出口佔整體出口的比重從2013年的6成,逐年下降至2024年的不及4成;相對資通及電子產業從2013年的4成,隨着物聯網、高效能運算、AI應用崛起,造成全球晶片需求大增,逐年上升爲2024年的超過6成,其佔比呈現反轉,說明臺灣出口產業結構呈現嚴重傾斜發展。因此,未來在規劃出口產業策略上,並非僅是重視科技產業的成長,而是尚有落實傳統產業之創新。

■降低對單一國家的貿易依賴

再就分散市場結構而言,如何降低對中國(含香港)貿易超過4成的依賴,始終是社會各界聚焦的議題。隨着推動「新南向政策」,讓臺灣對中貿易依賴逐年降低至2024年28.57%新低,顯示新南向政策已達到「脫中」之目的。不過,在此同時,卻又發現其市場逐漸集中美國,並未真正擺脫風險;加上受到晶片需求拉擡,使得2024年對美出口貿易1,114億美元,貿易順差649億美元是2017年的7倍之多,反讓川普藉此對臺課徵32%對等關稅。

無庸置疑,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與市場多元佈局是艱難的挑戰;然而,面對美中貿易衝突升溫,加上地緣政治緊繃之下,臺灣難以同時因應與美國貿易摩擦及兩岸關係惡化的雙重風險。因此,政府除了與時俱進鬆綁不合時宜法規及排除貿易障礙之外,需要配合極爲有限資源,針對出口產業較迫切的需求,審慎評估選擇投入優先順序。

很顯然地,在川普變幻莫測的關稅威脅之下,臺灣對外貿易正面對着前所未有錯綜複雜的壓力,以及迎接未來頗爲艱辛之挑戰。此意味着,未來除了維持美中既有市場之外,需要從全方位、多層次的角度規劃貿易長期發展策略,加強各國經濟交流,特別與全球南方國家之合作,藉此突破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僵局,以因應川普關稅之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