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稅收超徵 普發現金全民共享

中國時報社論

財政部日前公佈去年稅收統計,以全國稅收而言,超徵5283億,創下史上新高,以中央政府而言,也超徵3757億,雖非最高,也是歷年次高。平心而論,本次超徵是拜機會稅之賜,實非政府施政之功。

中央預算 近六年增一兆

所謂機會稅是指證交稅、遺產稅,其稅收泰半是運氣所致,而非人力所能爲。去年臺股漲逾5千點,證交稅收年增46%,僅證交稅及期貨交易稅就超徵844億,惟以過去20年而言,證交稅有10年處於負成長。此外,去年遺產及贈與稅的預算達成率195%,實徵數比預算數多1倍,何以如此?蓋因世事無常,每年能課到多少遺產稅,沒人說得準。

其他如所得稅、營業稅等稅收年增率就沒有那麼驚人了,至於關稅表現平平,去年進口雖成長12%,但關稅只成長5.5%,反觀前年進口衰退18%,關稅卻成長7%。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我們大量進口的電子零組件產品,依據WTO資訊科技協定(ITA),多數爲零關稅,進口再多也無助於稅收的增加。

過去4年稅收成長,也連續4年稅收超徵,是否代表財政很好?我們無法如此推論,因爲稅收超徵、稅收成長只是反映我國財政收支三本帳的其中一本,把第二本特別預算加進來,超徵的快樂隨之消散,因爲特別預算的財源多數是舉債而來,這邊超徵,那邊借錢,加總一下,仍是連年赤字。以過去10年(103~112)中央政府決算觀察,10年裡有9年超徵,但並計特別決算後卻有7年是赤字,情況到底好不好,不言可喻。

赤字是指政府入不敷出,何以稅收連年成長,超徵數屢創新高,而中央政府依然是年年赤字,需仰賴舉債來施政?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爲近年政府支出過度膨脹所致。就以中央政府年度歲出爲例,民國82年的歲出首次升逾1兆元,歷時28年直到109年才升破2兆,然而不過6年,行政院所提出的114年歲出原編數已達3.1兆,前一個花了28年才增加1兆,後一個只花了6年就增加1兆,今昔實有天壤之別,近年政府支出成長之迅猛於此可知。

政府支出如此之快,本身就是個大問題,也是造成連年赤字的原因,特別是有關媒體宣傳費成長過快,近期一直是立院討論的焦點,依立法院預算中心統計,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媒體宣傳費成長65%,且得標廠商集中度甚高,這更讓在野立委質疑當局花預算來帶風向,行政院長卓榮泰瞭解這個問題之後,雖從善如流,認爲這是政府的問題,未來會特別重視,但由於朝野缺乏互信,114年總預算遭在野黨刪6.6%。

浮濫支出 發錢平撫民心

我國財政依舊不穩定,稅收超徵只是機會稅偶然的幸運,加以歲入預算低估使然,不值得高興,若把第二本特別預算的帳、第三本非營業基金的帳合併觀察,政府仍得連年舉債。與此同時,更該注意的是政府支出擴張過猛,6年增1兆已是匪夷所思,若再加上特別預算、非營業基金預算,那麼,政府支出膨脹的情況將更加驚人。

19世紀德國財政學者華格納(A.Wagner)提出「國家職能遞增法則」,他認爲隨着工業化精密的分工,生產過程所帶來的外部性愈多,爲解決這些外部性,司法、行政必須介入,政府支出將同步提高。然而,這些年我國政府支出成長之快,已非華格納法則所能解釋,相較於稅收超徵,政府支出的過度膨脹,朝野須多加關注。

至於稅收超徵的熱議,國民黨團主張普發現金1萬元,財政部主張拿來還債,從財政安定而言,果真能用於還債當是最佳選擇,不過,看看這些年政府虛擲公帑,屢見不鮮,不如普發現金,讓人民心裡平撫一些。

普發現金雖非最佳,仍屬次佳的選擇。當年發5倍券時,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可以增加2000億的實質GDP,後來普發現金6000元時,主計長朱澤民也說可以推升經濟成長0.3個百分點。由此看來,相較於一些莫名其妙的政府支出,普發現金既有助於經濟成長,也可以讓經濟果實全民共享,提升民衆的幸福感,應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