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人民怒吼 賴清德需謙卑以對

中國時報社論

在總統府前的陰黯天色下,4月26日下午,數萬羣衆的集結,在主政者面前燃起了一團民間大團結、守護臺灣民主不倒退的熊熊烈火。

這場「戰獨裁」集會雖然是由國民黨發起,但卻比以往的純藍營集會更具戰鬥性和多元性。除了在「朱黃會」後決定參戰馳援的民衆黨外,現場還聚集了各類不滿賴政府種種作爲的社會團體和多元聲音,不論是左翼的勞權團體、反廢死聯盟、新移民權益保障人士,都紛紛現身。

人民站出來 給民進黨警告

在2024年選後最震撼人心的一場示威落幕後,民進黨政府還會不會用司法鎖鏈,持續絞殺在野黨的政治工作者?檢調「辦藍不辦綠」的歪風,能否因人民的怒吼而煞停?柯文哲案的後續審理,能否回到公正且符合人權標準的法治軌道上?行政體系的施政,能否重拾專業和中立性,而非逕自跟着側翼網紅的指揮棒起舞?

對於這些問題,很難因爲舉辦了這麼一場大遊行,就給出全然樂觀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人民沒有站出來、沒有給足執政者強烈的警告和震動,賴政府這樣軟土深掘、掏空臺灣年輕民主和法治基礎的妄爲進逼,就不會輕易撤收。

對於民意的怒吼,賴清德迴應說,「大家還可以上街遊行,就證明臺灣沒有戒嚴,不是獨裁國家」。這種說法,只不過是用最後尚未被捅破的底線,來掩飾綠營上下不斷視反對黨爲必須殲滅的內部敵人,把合理審查預算的立委打成所謂「中國鬼」的反民主和反中作派。

賴清德還說,反對黨如果要上街,應該去北京天安門,傳達臺灣人民的民主自由心聲,呼籲中共放棄武統,求得兩岸真正的和平。

實際上,國民黨和民衆黨這麼多年來,並不是沒有作爲,不論是國民黨縣市長、立委和副主席夏立言等的持續穿梭兩岸,替農民和臺商解決了種種問題;還是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主張和雙城論壇,哪一個不是傳達臺灣民意聲音的平臺?哪一個不是讓中共面對臺灣民選的政治人物,體現主權在民、人民最大的契機?

民進黨和賴清德的迷障在於:只要別人不像他們一樣主張臺獨,別人和大陸往來、溝通兩岸的努力,就要被打成「賣臺通共」,都要依據「賴十七條」的標準嚴審嚴查。

但民進黨人自己,從謝長廷到蘇治芬,從陳菊到賴清德本人,他們與陸方交流時,言行舉止的底線怎麼拿捏,事前事後進行的溝通諒解,民進黨人自己也有記憶,無需強人所難。

還司法正義 正視多數民意

和陷入戰火後的烏克蘭,以及長年面臨風險壓力的韓國相比,臺灣最大的幸運在於就算執政黨和大陸關係緊繃時,仍有一個強健的在野陣營可以居間緩衝,使風險控管的溝通不致斷線,避免對方誤判,也避免全社會都遭到執政黨的綁架。

過去,陳水扁曾委託宋楚瑜帶信,蔡英文亦想過敦請王金平出掌海基會,都是對這一微妙生態結構的肯認和運用。相形之下,賴清德不但不謙卑承認自己只擁有40%的選票基礎,還要把佔6成多數的在野民意都推向對立面,放任側翼網軍恣意抹紅與賴政府意見稍有不同的任何人,甚至連曾爲反威權入獄過的陳水扁跟呂秀蓮,都未能倖免於圍剿。

面對這種莫大的反諷,1996年完全民主化後才首次當選國代的賴清德,又何能侈言臺灣民主奮鬥之不易?賴清德既然呼籲在野黨要跟執政黨共同合作,在臺灣關鍵的時刻團結一致,共同守護國家。那麼,當家先鬧事、選不贏就翻桌的大罷免浪潮,可否就此停手?否則,豈有既要把對方的35席通通割喉割到斷,又要謀求對方與自己合作的道理?

如果賴清德要發展經濟,造福人民說的是真的。那麼,代表行政權和在野多數國會互槓一年的卓榮泰,能不能知所進退,搬開自己這顆大石頭,還給臺灣一條能夠運轉下去的路?

韓國瑜奉勸賴清德對內立即停止大罷免,對外也不能用一手拿和平鴿另一手又準備扔手榴彈的姿態處理問題,「打仗要打掉兩代人」。樸素的語言傳遞出多數民意的共識。

426遊行抗議活動,在野黨訴求司法正義,朱立倫並喊出要在立法院提出「罷免賴清德」提案。賴清德是否能像蔣萬安說的,以蒼生爲念,各讓一步?如果不能謙卑傾聽人民的心聲,人民很快就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