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民黨要改朝更要換代

中國時報社論

國民黨將於10月改選黨主席,有意參與角逐者一度多達11人,爲史上最多。只是,參選爆炸的背後,國民黨人卻陷入集體焦慮,因爲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個黨的基本盤正在萎縮,萎縮到必須把「藍白合」視爲重返執政的前提。這意味着,下任掌舵者不能再只求守成,而是必須做到世代更迭、價值再造、語言革新,替百年老店注入新靈魂,才能成爲符合時代所需的政黨。

跳脫大老思維 能打敢戰

在盧秀燕表態不選黨主席後,國民黨陸續有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雅屏、中常委孫健萍、前國代蔡志弘、律師李漢中、前立委鄭麗文、彰化縣議長謝典林及立委羅智強表態參選主席;臺北市前市長郝龍斌、戰鬥藍髮起人趙少康則是拉弓不射箭。前前後後有11人展現意願,老中青三代羣雄並起,這對國民黨而言或許是正面訊號。只是,誰纔是最適格帶領藍軍在下階段攻城掠地的領袖?在談人選前,應先從戰略、戰術兩層面來思考這道課題。

從戰略面而論,政黨存在的意義在於執政,國民黨若有心重返執政,眼下最致命的缺陷,無非是基本盤萎靡不振的同時,對於無色選民的開拓能力亦欲振乏力。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國政民調顯示,自認政黨傾向「支持國民黨」的比例爲19.2%,「支持民進黨」爲26.8%,無特定傾向的「中立選民」則是27.9%;若與去年1月大選甫結束時相比,三者比例分別是18.9%、30.5%、26.8%。

這意味着,國民黨取得國會多數已逾1年7個月,但基本盤始終未顯著上升,中間選民並未向泛藍移動;而民進黨即使歷經大罷免大失敗,仍穩穩掌握近3成的鐵桿支持者。在主席改選前夕,國民黨不能再把頭埋在沙裡,對政黨認同感低靡這頭「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

因此,此次主席改選的意義,不能只是換一張臉來坐主席位,而是要對整個黨的方向重新定位,因應社會所需調整「藍色的價值」,不能再讓多數人聽到「國民黨」這3個字,腦海就浮現暮氣沉沉的印象。

具體而言,國民黨若要打破缺乏時代感的框架,就必須跳脫大老的慣性思維,比起誰的背後有哪座山頭罩着,選民更期待看見主席不再空話連篇;比起誰在哪個地方掌握組織樁腳,選民更盼望看見主席能打仗而且敢開戰,不再被側翼壓着打;比起誰來選2028,選民更亟欲主席能勇敢說出中心思想、政策願景。

主導兩岸論述 找回優勢

換言之,新主席必須具備幾個特質:一、思維新潮不老派;二、精準抓住社會情緒;三、政治語言與網路語境同步;四、勇於正面反制綠色黨政媒空戰圍剿;五、政策論述敢說敢做不鄉愿。反之,新主席若仍渾身散發令多數選民厭惡的老舊習氣,這個黨只會離執政的目標愈來愈遠。

就戰術面而言,國民黨打贏罷免戰後,一心想定「藍白合」共打2028的美夢,然柯文哲交保後,滿血迴歸、聲勢看漲,民衆黨正涌現「柯文哲要選正的」的呼聲;假若國民黨無法藉由此次主席改選擺脫龍鍾老態,坐視中間選民繼續四散,當自己無法用壓倒性的實力原則來說服白營,就難保不會重蹈2024覆轍。

更重要的是,兩岸政策本應是國民黨的重要資產,近年來卻在主事者「迴避硬議題」的忸怩作態下,先是九二共識被民進黨污名化,再讓倡議和平淪爲舔共賣臺,連嘉惠百姓的經貿互利都被抹成紅色滲透,優勢變劣勢。當網紅館長都能甘冒政治不正確,喊出「讓臺灣人接受自己是中國人」,新國民黨主席是該回歸中華大志,據理主張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讓國民黨重新找回主導兩岸戰場的能力。

從戰略到戰術的思考後,誰適合挑起主席重擔的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國民黨或許不缺人才,但缺乏一種與當代社會同步的思維、與百姓同情共感的奔放年輕心態,以及迴應新世代對政治期望的改革勇氣。

因此,國民黨的主席選舉,改朝之餘,更要換代。這不是在比誰的年紀小,而是比誰的做事方法及語言能與主流民意對話;這更不是爲了世代交替而世代交替,而是要讓國民黨能真正「翻頁」寫出新篇章,而不是止於「換人」繼續過與現在沒兩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