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從暖男到惡男 民進黨的道德墮落
中國時報社論
藝人大S(徐熙媛)離世的輿論風暴,從娛樂圈很快刮到政治圈。親綠網紅486(陳延昶)發文嘲諷大S「投胎到中國」。因桃色醜聞而淡出政界的前府院發言人丁允恭羅列大S「親中」言行,並粗俗不堪地大開黃腔,不堪入目。在反中意識形態包裹之下,一切無聊、無恥的言行都被合理化,甚至贏得喝彩,這是遠比所謂「毀憲亂政」更令臺灣社會淪喪的惡果。
文青包裝 難掩草莽本性
衆所周知,黨外時代反對運動帶有濃厚的草根、草莽氣息,早期民進黨正是靠暴力問政、街頭抗爭起家。這在推翻威權鐵幕的年代,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民主化之後,政黨政治本應趨於理性成熟,政策辯論與政績競爭應該成爲主流。即便近年來歐美政治日趨極化、動盪,但至少各陣營之間仍保留基本格調,政治鬥爭一旦上升到人身攻擊或打破道德底線,都是文明社會的倒退,都會受到主流輿論譴責。
陳水扁在1994年臺北市長選舉令人耳目一新,成爲民進黨試圖淡化原有草根色彩、討好中產階級、中間選民的開端,加上當時民進黨政治菁英有「集體轉型」的責任感,有意調整傳統獨派論述,進一步助扁2000年打下江山。但好景不常,一旦品嚐到權力的滋味,民進黨刀刀見骨的派系相殘再次令兇相畢露。陳水扁也因陷入弊案鋃鐺入獄,民進黨再度走回煽動省籍矛盾、統獨民粹的老路,綠營不堪入耳的辱罵隨之登堂入室,直至民心盡失、慘敗下臺。
民進黨進入蔡英文時代,搖身一變穿上「文青」風衣,街頭宣講轉戰咖啡廳,政治文宣滲透社羣媒體,這些變化既有小英個人菁英特質使然,也有金融海嘯背景下,重回在野的民進黨爭取青年、中產選票的策略考量。反觀當時的馬英九政府,本屬優良傳統的「溫良恭儉讓」卻淪爲貶義詞,文人組閣、教授治國,固然存在不接地氣、自視清高的弊病,但至少從善如流、知錯就改,加上兩岸和平穩定,臺灣社會也基本人心安定。
蔡英文2016年上臺執政,可以說是政黨政治常態,本應是臺灣民主成熟的象徵,而當時蔡政府力排衆議啓用「老藍男」輔助國政,確有幾分帶領民進黨轉型的積極意義,同時民進黨學運世代集體接班、幕僚世代強勢崛起,一度呈現出「草鞋換皮鞋」的傾向。最典型案例莫過於賴清德、陳其邁在直轄市長任內,紛紛以「暖男」形象著稱,似乎讓人完全遺忘了他們早年在立院暴力問政、張牙舞爪的身影。
腐化貪婪 豢養出哥布林
如果按照常識推理,既然民進黨已經進入第三任期,中央治理人才日臻成熟,加之朝小野大的現實所迫,賴政府2024上任後,應該更加傾聽不同意見、尊重多數民意,或秉持專業務實考量用人唯才纔對。不料,民進黨整體崩壞的速度令人相當錯愕,而一度令綠營引以爲傲的「暖男政治」,驟然淪落爲「惡男政治」。整個民進黨的風氣陡然下墜到毫無道德底線,甚至跟風網紅、側翼的口令,令人咋舌。
「惡男政治」有四點特質:其一,不問品性、只問鬥性。在網路極端民粹加持下,毫無素養、品德低劣的無名小輩只要靠出位言論便可博得關注,導致許多民進黨內有理想、有專業、有視野的中青世代被邊緣化。其二,眼裡只有同溫層、發言只爲仇恨值,因而靠開黃腔、辱罵、人身攻擊刺激支持者的興奮點。其三,越反中、越雙標。只要有反中、抗中立場護航,任何行爲都是正確、正義;反之,只要與中國、大陸扯上關係,必然照三餐攻擊。其四,深諳「會叫的小孩有糖吃」之道,看似不受控的言行背後,是圖謀獲取政治資源的精算。
綠營「惡男」的涌現並非偶然,從表象分析,權力的腐化與貪婪必然豢養出一隻只哥布林,「暖男」只不過是「惡男」的假面具。從深層分析,民進黨出身草根本土,卻帶頭否定中華文化、抹去中國意識,視中華優良傳統爲包袱,以切割中華文化涵養爲榮,但另一方面又繼承了華人草根與幫派文化的劣根性,最終淪爲一具四不像的行屍走肉,不只害了自己,也荼毒了整個臺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