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把握國慶演說 恢復雙向交流
中國時報社論
雙十臨近,賴清德總統的第二份國慶演說,在兩岸部分如何着墨,是觀察大罷免失敗後兩岸政策的關鍵指標。在此之前,大陸領導人已透過「十一國慶」宴會談話,釋出對臺政策訊號。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將「交流合作」放在首位,有助兩岸共謀最大公約數。
北京釋訊號 重交流合作
依照大陸慣例,每年十一國慶都會安排兩場大型招待會:一場由主管統戰工作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致辭,喊話對象是港澳臺僑,涉臺論述較具體;另一場規格最高,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致辭、總理李強主持,論述也涵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由於今年不是「逢五逢十」大慶,故兩場晚宴的領導人致辭,都相對精簡。
習近平今年晚宴致辭的涉臺表述爲:要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王滬寧的表述爲:我們將堅決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習近平和王滬寧今年十一的涉臺談話,篇幅一短一長,實質內容並無分別。王滬寧重申了基本立場──總體方略、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和終極目標──推進統一。而在兩者之間「如何做」的具體政策或行動層面,與習近平一致。細微區別在於,習近平口中「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王滬寧用「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表述,只是後者較軟性而已。
關鍵在於,在具體行動層面,都把兩岸交流合作放在優先位置,並未提及近年着墨較多的「融合發展」,這裡面或許是篇幅所限,但仍可解讀出兩點訊息:第一,交流合作在前、反獨反干涉在後,說明大陸短期內仍以「軟」的一手爲優先,和統路線不變;第二,強調交流合作、暫避融合發展,說明大陸有意突出經貿、社會、文教等兩岸雙向互動,而非單向融合。
今年3月賴清德推出17條,一度給兩岸交流增添陰影,但後來的事實證明,17條不僅在政治層面遭到反罷免的民意抵制,也並未對兩岸民間交流規模造成顯著影響。據交通部觀光署、內政部移民署統計,今年上半年臺人赴陸152萬人,成長率爲13%,大陸民衆來臺42萬人,成長率爲67%,兩岸人員往來逆勢向上,令人欣慰。
面對關稅海嘯襲擊,兩岸經貿互動不減反增,說明雙方產業不僅未有脫鉤、反而愈來愈密切。據財政部統計,今年1~8月兩岸貿易(含香港)總額爲1683億美元,成長率爲14.8%。從人員到經貿,兩岸雙向互動雖仍面臨不少障礙,但今年截至目前都交出亮麗成績,證明「交流合作」基礎之堅固、底蘊之深
新世代陌路 陷武力僵局
交流合作是事實也是期盼,人民關心的是,如何讓交流合作更加安全、更有尊嚴。陸委會最新記者會透露,近2年赴陸人身自由受限的132人中,7成涉詐騙案。換言之,捲入刑事案件而非政治因素,仍是國人赴陸安全風險的最大宗,且與疫後國人登陸總量相比,這種風險不僅小於萬分之一、亦可主動預防。
既然如此,政府應該務實面對,在謀求與對岸恢復既有協議機制下溝通的同時,釋出善意、降低「橙色警告」,大陸也要思考,兩岸若僅有單向交流,不足以帶動整體關係的回暖,在恢復陸客、陸生來臺議題上,不妨站在直接回應民意的高度,而非陷入和特定政黨鬥爭的賽局之中。兩岸儘快恢復雙向交流,讓更多大陸民衆、青年親身感受到臺灣百姓的溫情好客,感受臺灣社會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反過來也是讓大陸民間維持和平統一的希望,避免「自下而上」逼迫北京強硬出手。
耄耋之年的大陸涉臺專家章念馳日前撰文回憶與臺灣媒體界同輩相知相交的往事,他感慨,兩岸已山窮水盡,好像只有武力解決的出路。這句話雖是感性悲觀,但也不得不令人正視:當兩岸懷有共同情感的老一代人逐漸凋零,沒有交流的新一代人走向陌路,不正是往武力方向推嗎?但反過來,即便政治情勢再緊張,只要交流合作恢復,山窮水盡中必有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