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和平區公墓納骨牆啓用 盧秀燕將持續建設幸福原鄉

▲▼臺中市和平區竹林納骨牆今(2)日上午舉行啓用典禮,市長盧秀燕及立法院副院長江啓臣,民政局長吳世偉及多位市議員、民意代表地方人士均前往參加。(圖/記者李陳信得翻攝,下同)

記者李陳信得/臺中報導

臺中市和平區現有12處原住民族傳統部落公墓,除第五公墓納骨塔爲僅有的骨灰(骸)存放設施,其餘公墓大多接近滿葬或有疊葬情形,爲協助解決部落公墓滿葬問題,斥資2,800萬元興建竹林公墓納骨牆,今(2)日舉行啓用典禮。市長盧秀燕,立法院副院長江啓臣及民政局局長吳世瑋,古秀英議員,朱元宏議員,吳振嘉議,區長吳萬福,陳志勇代表主席及許多鄰里長及地方人士均前往參與,村民們也都非常高興政府關心部落居民心聲,讓先人及祖靈都能夠得到後代子孫的祝福。

盧市長表示,她上任6年來,已在和平原鄉投入近30億元,完成282項工程建設,竹林公墓納骨牆則是繼雪山坑納骨牆啓用後的原鄉第二座納骨牆,另雙崎及齡恩路納骨牆興建工程也持續推進中,市府持續完善原鄉殯葬設施,讓原民朋友的身後事有保障。照顧市民的生老病死是政府的職責所在,部落重視在地安葬,祖靈才能安息,爲完善原鄉殯葬設施,她上任後,請民政局積極協助和平區公所規劃,首批規劃從大安溪達觀、雙崎,往上做到梨山環山,目前達觀雪山坑及竹林公墓納骨牆已啓用,雙崎及齡恩路納骨牆預計今年底、明年初發包,這四處興建下來預計可紓解當地至少30年的殯葬需求,感謝市議員、代表會及里長的協調及支持。

民政局長吳世瑋表示,竹林公墓納骨牆得來不易,和平爲自治區,有原住民族法規,納骨牆興建必須獲得地方的協調與同意,109年起歷經部落會議達成共識後,陸續完成禁葬、遷葬、起掘暫厝,並進行興辦事業及水保計劃。和平區長吳萬福說明,部落族人殷切期盼興建納骨設施多年,感謝市府及各級民意代表的全力支持,竹林公墓納骨牆佔地5,640平方公尺,除納骨牆設施外,也結合在地自然景觀;另考量泰雅族民情習俗,跳脫樓塔式建築概念,設有祭儀平臺供族人祭祀追思,打造互動聯誼的活動場域,讓族人慎終追遠也邁向環保與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