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財知道》退休金還沒花完就破產?小心致命的「報酬順序風險」

專家:「退休財務規劃中最致命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風險,就是『報酬順序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近來川普關稅風暴引發全球股市劇烈震盪,也讓臺灣退休理財議題再度掀起熱潮。不少人靠「存股」打造股息現金流,但專家提醒,若退休第一年就遇上股災,核心持股暴跌,資產恐怕還沒花完就先耗盡。「退休財務規劃中最致命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風險,就是『報酬順序風險』。」財務建築師、予愛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競德指出,這種風險並非來自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而是你開始提領退休金時,市場表現的好壞。

他舉例說明,一位60歲、準備活到80歲的退休者,手上若有1,000萬元,每年提領5%(約50萬元)作生活費。若他前10年遇到牛市,報酬穩定上漲,即使後10年下跌,資產仍有剩餘。但若退休初期遇上連續下跌,即使後期回升,資產也早已被提光耗盡,可能在72歲前就見底。「這就像你的錢還沒等市場反彈就被你提前花光了,等於資產『過世』比人早。」黃競德說,退休規劃中應優先防守順序風險,而非一味追求高報酬。

要避開這個風險,首要是配置「保本型資產」。黃競德表示,保本資產的特徵是本金安全、收益穩定、具備流動性,並能支撐退休初期3到5年的現金需求。常見包括定存、儲蓄型或年金型保單、貨幣基金、短期債券等。他建議退休族羣可將總資產的50%至60%配置於保本項目,剩餘資產才放在成長型投資上,如股票或ETF。

除了保本資產外,黃競德也分享「資產配置黃金三問」:如何分配、如何保障、如何傳承。他指出,許多退休族擁有大量不動產或現金,但資產分配失衡、流動性不足,導致無法應對突發狀況。黃競德建議,應根據用途將資產功能化,例如:日常生活費用由現金或貨幣基金支應,健康與醫療靠保險理賠,成長抗通膨靠股票型基金,突發狀況預備金由高流動性資產支應,而不動產與保險則可納入傳承工具,透過信託或包租代管等方式活化資產。

「資產配置不是讓財產變成只可遠觀的裝飾品,而是要真正爲退休生活服務。」他強調,提領順序的設計也至關重要,建議退休前5年避免動用風險資產,先使用保本型項目,維持穩定現金流,纔不會一夕間「退休夢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