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AI應用 議員批鮮少導入市民服務
各縣市公共治理普遍運用AI科技,臺中藍、綠議員質疑市府設有數位治理局,但多用於內部稽覈,鮮少導入市民服務與互動,發展牛步?落後雙北、臺南與桃園等地。數位治理局表示,將陸續發佈AI跨局處應用,強化便民措施。
國民黨市議員陳文政指出,各縣市AI應用早已跳脫試驗階段,轉向實務導入與人力精簡。例如,審計部結合ChatGPT與影像比對工具,自動分析200萬筆判決書資料,查出地方政府1.5億採購造假等弊案;高雄市警察局運用AI影像辨識系統即時計算車速,提升交通事故處理效率8倍。
陳文政說,「AI技術本來就該拿來解決實際問題,不只是辦辦論壇、說說願景。」陳文政認爲,臺中雖設數位治理局,目前實際成效有限,市民未感受到便利,公務員工作負擔也未見減輕。
民進黨議員黃守達指出,作爲全臺第二大城,臺中市在生成式AI應用仍停留在初階階段,目前主要集中在地稅局的「地稅小幫手」客服與1999市民專線的文字客服,尚未建立跨系統、即時互動的整合機制。
他舉例,臺南市早已將生成式AI導入市政1999客服,具備主動理解問題、精準派工的能力;新北市則推動AI結合智慧城市服務,包括公園安全監控、建築執照審覈等流程加速;桃園市開發多項AI輔助的城市儀表板,提高政策反應即時性。另臺北市政府已啓用AI客服,更率先訂定「臺北市政府人工智慧應用指引」。
數位治理局長林谷隆回應,市府循序推進AI應用,分爲生成式與判斷式2方向;1999專線建置文字客服,年底導入主題式AI派工與智慧語音系統;地稅局「地稅小幫手」朝主動迴應民衆稅務疑問優化,提升行政效率。
林谷隆指出,在判斷式AI方面,環保局利用影像辨識技術偵測「烏賊車」,並結合計程車業者通報平臺,擴大稽查範圍;水利局在柳川設置AI人形辨識裝置,遇水位超標即時發出疏散警示;建設局有AI智慧巡檢車,自動監測道路平整度與裂縫。
林谷隆強調,市府持續跨局處協作,目標是在更多公共服務場域導入AI,並依循中央「生成式AI參考指引」建構治理與風險控管架構。他呼籲外界給予時間與空間,市府會推出實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