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烤肉當心諾羅病毒 醫點名「這食材」風險最高
海鮮類食材務必要烤到全熟才能吃下肚。示意圖/ingimage
中秋烤肉香氣四溢,但小心病毒也悄悄上桌。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提醒,近期急診除了流感患者外,也出現多起急性腸胃炎病例,其中最常見的禍首之一就是「諾羅病毒(Norovirus)」。他警告,若食材處理不當,尤其是生食或半熟海鮮,「一人中鏢,全桌都可能淪陷」。
吳昌騰在臉書粉專上指出,牡蠣、蛤蜊、淡菜等貝類海鮮,是諾羅病毒的高風險食材。病毒可在海水中存活,若烹調不夠完全,不但不會被殺死,反而隨食物入口,「吃一口就中鏢」。他建議,牡蠣開殼後務必再烤3至5分鐘,中心溫度達攝氏66度以上,才能確保安全。
許多民衆喜歡烤到「表面紅、裡面嫩」,但半熟海鮮同樣可能藏有病毒或細菌,尤其多人共用夾子、盤子,生熟食交叉污染風險極高。
而諾羅病毒不只存在於海鮮,若洗菜、洗水果的水源遭污染,或使用未清洗乾淨的砧板與刀具,也可能導致病毒殘留。餐廳與外燴場合更常見「多人吃同盤」的情形,一旦有人感染,1~2天內就會出現集體嘔吐腹瀉事件。
吳昌騰解釋,諾羅病毒有兩種「攻擊模式」:
1.食源型傳播:吃下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後,1~2 天內發病,常見於餐廳、聚餐活動。
2.人際型傳播: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環境,他人接觸後再摸口鼻就會感染。這類傳播常見於學校、醫院與家庭聚會。
潛伏期短、症狀猛烈,包括噁心、反覆嘔吐、水瀉、腹絞痛與發燒等,多數患者1~3天可自愈,但嬰幼兒、長者及免疫力弱者容易脫水,需特別注意。
他最後提醒,想預防諾羅病毒上身,烤肉時務必注意衛生細節,例如海鮮一定要徹底加熱,避免生食或半熟;生熟食材與器具應分開使用,防止交叉污染;備餐或如廁後要確實用肥皂與流動水洗手,別心存僥倖。若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至少休息48小時再進廚房,以免成爲下一波感染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