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插土地公拐!感謝神明保佑豐收 專家揭:當天得道神力最強

民衆將製做好的土地公拐帶到田裡,準備插土地公拐。(大葉大學提供/葉靜美彰化傳真)

中秋節將至,民衆除會在當天至各地土地公廟向土地公參拜外,農民也會找來竹子或牧草夾上金紙,做成「土地公拐」插在田頭上,除向土地公表達護祐五穀豐收的感謝,也做爲土地公的柺杖,有請祂多來巡視照看農田之意,大葉大學助理教授許文光就指出,會選在中秋節,主要是因當天相傳是土地公得道日,一般認爲當天是土地公神力最強之時。

許文光是農家子弟,小時候常見長輩在中秋節當天,製作「土地公拐」插在田頭上,讓他相當好奇,除向長輩問詢由來,也查證相關文獻資料,他表示,據他所知土地公在清朝道光年間即有記載,但「土地公拐」的由來並無文獻記錄,屬於地方口耳相傳的習俗,主要是農民用以向土地公表達一年來對農民的照顧及保祐農作物豐收的感謝。

大村居民製作土地公拐。(大葉大學提供/葉靜美彰化傳真)

大葉大學助理教授許文光(左二)教民衆做土地公拐。(大葉大學提供/葉靜美彰化傳真)

許文光指出,民衆參拜土地公有兩個重要的日子,一個是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一個就是中秋節,中秋節相傳是土地公得道昇天的日子,民衆認爲當天也是土地公神力最強的時候,農民希望在當天向土地公感謝祂1年來保祐農作物豐收,同時也祈求祂來年持續護祐,但因農田附近不一定有土地公廟,因此就使用「土地公拐」代替。

以往農民就地取材,將牧草綁上金紙,或將竹子剖開夾上金紙,就完成「土地公拐」,再帶着香枝,將「土地公拐」插在田頭上,許文光說,「土地公拐」是先民智慧的累積,考量到土地公年紀大了,因此做成柺杖的形狀,供土地公使用,因無豐盛的祭品,就將金紙當成是感謝土地公的酬金,以聊表心意,少數地方也有民衆將其插在門口,祈願小孩好照顧。

許文光指出,「土地公拐」主要是閩南地區民衆的習俗,目前臺灣較常見地區集中在臺中、彰化、雲林一帶,但隨着科技的進步,農民靠着使用機械、農藥、肥料等,就能照顧好農田,也能獲得豐收,不用再寄望於神明,也導致中秋節插「土地公拐」的習俗逐漸式微。

「吃水果要拜樹頭、吃稻米要拜田頭」,許文光說,「土地公拐」是一種精神信仰,是一種慰藉,但也是一種飲水思源的表現,日前在大村鄉加錫社區舉辦「祈拐巡田水」活動中,他與副教授林芳儀分享「土地公拐」在早年農村社會中的角色與意義希望,除了讓民衆認識「土地公拐」,也希望教育後輩要懂得感恩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