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酉陽:司法溫度托起少年的明天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戰海峰 通訊員 冉強 冉偉

疊翠的山巒間,一場特殊的調解讓兩個陷入困境的家庭重新燃起希望。4月18日,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龔灘法庭的國徽下,縣人大代表周志強與“老馬工作室”調解員胡天沛用司法溫情溫暖少年的明天。

2024年1月24日,17歲的吳某駕駛無號牌藍色摩托車載同村好友付某行駛時,車輛突發爆胎失控側翻,付某重重摔落致胸椎骨折脫位、終身截癱。經鑑定,付某構成一級傷殘,醫療賬單如雪片般飛來——3次轉院治療、終身護理依賴,讓本不富裕的付某家舉步維艱。

“孩子這輩子可咋辦?”付某的母親攥着診斷書的手不住顫抖。而吳家同樣籠罩陰雲:全家僅靠父親趕鄉集賣貨維生,面對百餘萬元賠償訴求,吳某的父親蹲在“火鋪”邊愁眉不展。

事故發生後,付家多次索賠未果,矛盾逐漸激化。“你們連句暖心話都沒有!”調解現場,付某的母親眼眶通紅。吳某的父親則反覆搓着衣角低聲說:“就是把房樑拆了也湊不夠啊。”

面對懸殊的賠償能力與訴求差距,胡天沛深知,若簡單判決,不僅執行難落地,更可能毀掉兩個家庭的未來。“不能讓事故摧毀兩個少年的未來。”他連夜制定調解方案,聯合周志強組建專項調解組,帶着法庭團隊驅車翻越三十里山路走訪兩家。“咱們今天不是來算賬的,是來給孩子找活路的。”

轉機出現在第三次調解,周志強掏出一本泛黃的筆記本,逐點剖析事情利弊。“既要依法保障受害者權益,又要讓賠償方案切實可行。”他指着窗外抽芽的春樹說:“就像這山裡的樹,只要根在,總能再長。”見雙方態度緩和,胡天沛趁機提出“分期支付+動態調整”方案打消彼此顧慮。

雙方最終達成60萬元分期賠償協議,吳某的父親當庭兌現首筆10萬元時,付某的母親含淚點頭,讓劍拔弩張化作燃起的“星火”。

“法治不是獨木橋,而是連心橋。”周志強感慨道。如今,吳某家的履行情況已納入法庭定期回訪清單,付某的傷情也在逐漸好轉。

這場持續172天的調解工作,見證了“代表委員聯絡站”與“老馬工作室”的協同發力,更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溫暖內核——當法律剛性遇見司法柔情,再深的溝壑也能架起希望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