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批「柯建銘不換、民進黨不會好」 王婉諭:下臺纔是反省的開始
▲時代力量召開「請柯建銘下臺一鞠躬。(圖/翻攝自YouTube/時代力量)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大罷免大失敗後,總召柯建銘也被議論是否該辭職負責。而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今(26日)表示,過去常說「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今天要再補上「柯建銘不換,民進黨不會好」,柯總召領導風格讓民進黨團,變成只有黨意、沒有民意的一言堂,現在淪爲在野黨的反對黨,失去論述能力。她強調,柯總召能爲臺灣民主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不要戀棧權力、從容離開舞臺,「你的下臺,纔是民進黨反省的開始」,那會是留下最有力量的句點。
時代力量今召開「請柯建銘下臺一鞠躬」記者會,主席王婉諭表示,過去這一年的罷免運動,是無數臺灣人民爲了解決國會亂象、憲政僵局,自主發起的公民運動,很遺憾的,這場運動最後沒能成功。背後的成因很複雜,但必須承認,有許多人民,跟他們一樣,無法接受藍、白主導的國會,但也有更多的人民,更擔憂執政黨取得國會多數、完全執政,會對臺灣帶來傷害。
王婉諭表示,這兩次罷免投票的結果,對她、對所有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一種提醒。對執政黨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警訊。必須要認真思考,臺灣該怎麼走下去?
王婉諭說,過去常說「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但是,在8月3日,自己對本土陣營的支持者,提出了一個補充「民進黨不好,臺灣也會倒。」
王婉諭再說,因爲,民進黨是當前的執政黨,在過去,對於臺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有不可否認的貢獻,也曾是無數人民寄託的希望。如果這樣一個政黨,無法面對錯誤、徹底反省,那不會只是民進黨的危機,也會是本土陣營的危機。
接着,王婉諭強調,今天,要再補上一句話,那就是「柯建銘不換,民進黨不會好」。各位對民進黨、對本土政權寄予厚望的朋友,這不是針對任何特定個人,更不是黨派之爭,而是非常誠懇的提醒。
王婉諭直言,今天,柯總召能爲臺灣民主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不要再戀棧權力、從容離開舞臺。自己相信,那會是柯建銘爲臺灣民主,所留下最有力量的句點。
王婉諭也指出「柯建銘缺失」,爲什麼這麼說?因爲現在的柯總召,對時局的理解、對改革的抗拒,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自己是在2020年進入國會的,當時的柯建銘總召,是民進黨完全執政的後四年,柯建銘主導的執政黨黨團,已經習慣用多數碾壓少數,領導風格讓民進黨團,變成只有黨意、沒有民意的一言堂。
王婉諭表示,這樣的風格,在掌握多數民意、立院多數席次時,或許貫徹了執政黨的政治議程,但是,卻犧牲了國會的民主討論。這是2024年大選,選民決定不讓民進黨繼續完全執政的根本原因。
王婉諭表示,然而,在2024年後,當民進黨團從立院的多數變成立院的少數,柯總召卻還是一如往常,讓51席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在立法院貫徹杯葛到底、焦土對抗的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淪爲被動的政權、淪爲在野黨的反對黨,失去了論述國家方向的能力。
王婉諭指出,包括財劃法、國定假日法等重大法案在內,民進黨不是過去曾有黨團提案,就是這屆有個別委員提案,卻在柯總召的焦土對抗路線下,卻都被迫撤回、噤聲。社會看不到執政黨對改革的立場、對議題的態度,才讓在野黨在輿論上,完全主導議題。
王婉諭提到,除了柯總召「警消組工會就是中共同路人」、「以刑法第100條對付在野黨」、「不去罷免就不是臺灣人」這些脫序的言行之外,這種完全焦土式、一言堂式的領導風格,纔是臺灣人民厭惡的現狀。
因此,王婉諭認爲,726、823兩次罷免投票後,民意已經清楚給了答案。這個時候,如果民進黨還沒有徹底醒悟、檢討反省,還不能正視柯建銘傲慢的焦土對抗路線,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反感,讓多少朋友對政治感到冷感,那麼,這樣的危機,不只是民進黨的危機,更是臺灣的危機。
王婉諭強調,一個彼此內耗、失去互信的臺灣,正是中國最希望看到的臺灣。因此,要再一次呼籲「柯建銘,請你不要戀棧權位,請你下臺一鞠躬,你的下臺,是民進黨反省的開始」。
王婉諭說,民主的路很長,不能讓任何一個人、一個政黨的傲慢,變成國家裹足不前的絆腳石。自己希望領導臺灣的賴清德總統、領導民進黨的賴清德主席、領導民進黨黨團的柯建銘總召,能忘掉一己的得失,做出正確的選擇,讓臺灣能夠繼續走下去。
最後,王婉諭強調,理論上,大家可能認爲這是民進黨的家務事,但她看到眼前臺灣的危機,非常憂心,必須很誠懇的跟大家表達看法,促成一些改變,才能讓國家繼續團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