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知天命” 識變才能應變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圖片來自外交部

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對兩個曾在冷戰陰霾下打開交流大門的全球主要力量來說,邁入“知天命”的年份,是一個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歷史節點。7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領導人會晤,將中歐自年初以來持續開展的慶祝活動推向高潮。當天,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來華訪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兩位主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同他們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在俄烏等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全球貿易緊張態勢加劇的背景下,有輿論認爲,雖然中歐雙方持續釋放對話意願,但如何突破經貿摩擦和地緣戰略分歧,依舊是擺在談判桌上的現實難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指出,高層交往“最能解決問題”,中歐領導人會晤爲雙方坦誠交流、澄清誤解提供了絕佳對話平臺,應客觀看待中歐當前面對的複雜問題和共同未來。

對話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7月24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科斯塔和馮德萊恩時表示,中歐建交50年來,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經驗和啓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這也是中歐關係未來發展應該堅持的重要原則和努力方向。

中歐領導人會晤,也被稱爲“中歐峰會”,是中國和歐盟官方最高級別的定期溝通機制,自1998年起每年一次輪流在中國和歐洲舉行,去年受歐盟換屆選舉等因素影響空缺一年。在去年的換屆選舉中,葡萄牙前總理科斯塔當選歐洲理事會主席,自2019年起擔任歐盟委員會首位女性主席的馮德萊恩成功連任。

訪華前夕,科斯塔在聲明中表示,“此次峰會是與中國最高層接觸、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坦誠、建設性討論的機會,我們渴望對話、真正的接觸和切實的進展。”

據歐洲理事會官網,雙邊關係及全球地緣政治挑戰是此次峰會的重點議題。

爲了籌備此次峰會,科斯塔和馮德萊恩7月初先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會見到訪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王毅在此行中表示,希望歐方真正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奉行更加積極務實對華政策。

“務實”也成爲近期各方探討中歐關係的關鍵詞之一。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近日表示,應以更加務實的眼光看待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它可能無法達到各方期待的所有結果,但對話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安博思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指出,意大利希望通過實質性的合作,爲豐富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作出貢獻。

馮仲平認爲,“務實”的中歐關係包含3層含義:第一,要關注合作,能合作的領域要加強合作;第二,不迴避問題,有問題積極解決;第三,要正視中歐關係發生的變化,即隨着中歐實力對比發生改變,雙方保持合作的同時競爭態勢正在上升,這是客觀現實,“識變才能應變”。

經貿是中歐發展“最大的內生動力”

令人擔憂的是,在領導人會晤前夕,中歐關係被罩上了一層陰影:7月18日,歐盟宣佈在第18輪對俄製裁中將部分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列入清單。對此,中國商務部7月21日作出迴應,批評“歐方做法有違中歐領導人共識精神,對中歐經貿關係和金融合作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地緣政治影響外,經貿成爲近期中歐摩擦“重災區”: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6月16日,馮德萊恩在七國集團峰會期間宣稱中國將稀土主導地位“武器化”;6月24日,歐盟委員會宣稱根據《國際採購工具》,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參與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採購……

“中歐峰會是討論關鍵貿易與投資議題的契機。”7月22日,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在社交媒體發文。當天,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謝夫喬維奇舉行視頻會談,就中歐經貿合作及其重點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的討論,並就歐盟在第18輪對俄製裁中列單兩家中國金融機構進行嚴正交涉。

馮仲平指出,經貿是目前中歐關係中矛盾較爲集中的困擾所在,也是中歐管控摩擦的重要抓手,同時還是在面對美國等第三方因素影響時、中歐發展“最大的內生動力”。他解釋說,當前出現諸多問題,並非意味着經貿對中歐不再重要,結論恰恰與之相反,一系列合作案例和數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歐洲陷入競爭力被弱化的困境,但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羅天虹近日在《百年變局下的歐盟經濟》報告發佈會上指出,歐洲多國自身焦慮的投射沒有掩蓋其作爲發達經濟體的事實,應認可歐洲經濟的韌性,並着力在政策溝通中理解雙方立場,澄清強硬話語背後的實際訴求,在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領域中聚焦雙方的互惠性合作空間。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在布魯塞爾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圖片來自外交部

中歐互信尚需長期積累

當前中歐關係遭遇一些波折和困難與歐洲近年來對華認知的波動密切相關。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忻華認爲,2015年至2016年,歐洲發生了恐怖襲擊、難民潮和英國“脫歐”等一系列事件,此後,隨着民粹主義政治力量在美歐“登堂入室”和逐步崛起,歐洲對華認知開始越來越強調競爭性甚至對抗性。

7月8日,馮德萊恩曾宣稱,要推動中歐合作關係向前發展,必須“再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直言,當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貿關係。

馮仲平認爲,若中歐希望將合作意願轉化爲切實共同行動,關鍵在於增進互信,但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他同時指出,像馮德萊恩那樣在中歐領導人會晤前通過喊話、制裁等戰術手段對華施壓,無助於雙方問題的解決。

面對一系列“雜音”,中國駐捷克大使馮飈近日在捷克媒體《議會報》發表署名文章集中進行迴應。他寫道:有人說“中歐貿易不平衡”,事實是在華歐企近40%的出口量返銷歐洲,可以說“順差在中方、利潤在歐方”。有人說“中國市場開放不足”,事實是歐洲產品在中國市場佔據高份額,如空客市場份額從2008年約20%增至目前的超過50%,歐洲化妝品企業出口的三分之一脣膏銷往中國。有人熱炒所謂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問題,事實是稀土出口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爲中歐之間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雖有摩擦,但分歧擋不住中歐相向而行。5月,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爲中歐全面恢復立法機構交往鋪平道路;7月14日,第六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有力展現雙方在應對氣候挑戰、保護生態環境等議題上的共同立場;迄今爲止,中國已對24個歐盟成員國實施單方面免籤政策,在推動中歐人文交流、旅遊合作和經貿往來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上週,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舉行的綠色農業主題活動上,法國路易達孚集團北亞區副總裁孫詠華將1973年進入中國市場的路易達孚形容爲“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親歷者”。以藉助中國光伏技術對天津工廠進行改造升級爲例,孫詠華說,這些在中國的綠色轉型經驗,如今已被成功推廣至路易達孚全球衆多工廠中。

這一定程度上呼應了歐盟對外行動署亞太總司長科旺斯特倫近日在採訪中重點表達對中歐加強綠色合作的期待。科旺斯特倫說:“若中歐能夠在綠色領域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果,向世界展示雙方的共同努力,那將是最好的合作成果。”

本報北京7月24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