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基金劉建平:投資者利益至上 共建公募基金行業新生態
中歐基金總經理 劉建平
5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份凝聚行業共識的改革方案,通過30餘次調研構建起系統性變革框架——從浮動費率機制創新到考覈體系重構,從產品供給側改革到合規生態強化,其底層邏輯始終錨定"投資者利益至上"的核心價值。吳清主席的發言深刻詮釋了改革願景:“更好體現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同甘共苦、共同發展、相互成就,努力形成‘回報增、資金進、市場穩’的良性循環。”
浮動費率機制打破“旱澇保收”格局
此次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當屬主動權益類基金收費模式的結構性變革。通過管理費率與業績表現的動態掛鉤,打破行業沿襲多年的管理費"旱澇保收"格局。
根據《方案》規劃,未來浮動費率產品將對標基準表現採取"基準檔-降檔-升檔"差異化收費。管理人的收入與投資者回報深度綁定,超額收益方可換取升檔費率,平庸業績必須降費讓利。這不僅恪守"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信義義務,更在制度層面建立了市場化篩選機制,驅動行業競爭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
2023年7月,中歐基金首批參與降費讓利,當月將約70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率從1.5%降至1.2%,託管費率從0.25%降至0.2%。隨後,公司還推出持有時長階梯式浮動費率產品,以真金白銀踐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承諾。
重構考覈座標系:從“重規模”到“重投資者回報”
過去,公募基金行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規模、輕業績”的痼疾。此次改革直擊要害,把業績是否跑贏基準、投資者盈虧情況等直接關乎投資者切身利益的指標,納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考覈體系,督促基金公司從“重規模”向“重投資者回報”轉變。
《方案》指出,基金公司應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爲核心的考覈體系,適當降低規模排名、收入利潤等經營性指標的考覈權重。對公司高管而言,基金投資收益指標在考覈中的權重不低於50%;對基金經理而言,基金淨值增長率、業績比較基準對比等產品業績指標在考覈中的權重不低於80%。
《方案》還強調,對基金投資收益全面實施長週期考覈機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長期收益考覈權重不低於80%。此外,提高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用獎金跟投自己產品的比例要求,並適度延長鎖定期,以保證與投資者利益更爲一致。
這意味着,基金公司高管和核心員工的薪酬水平將直接掛鉤投資者的實際回報,與投資者真正實現“共榮共損”。未來,只有能持續爲多數投資者創造良好收益的基金經理,才能獲得職業長久發展的通行證。
鍛造工業化能力:從個體經驗到體系化作戰
縱觀此次改革方案的設計脈絡,從費率動態調整、考覈機制完善到產品創新突破,最終都指向三個關鍵詞:透明、共擔、長期,進而推動公募基金從單純的資產管理機構升級爲與投資者共擔風險的財富管理夥伴。正如吳清主席勾勒的"回報增、資金進、市場穩"良性循環圖景,這場改革的深層使命在於重塑資管機構與投資者的共生關係。當基金公司的收入報酬與投資者的利益深度綁定,才能真正踐行 “以投資者爲本”,有效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助推居民財富穩健增長,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如果說費率改革是重塑利益分配機制,考覈轉向是校正價值創造導向,那麼核心投研能力的提升則是夯實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底座。中歐基金近年來不斷探索資管行業的“工業化”升級,從過去依賴個人能力的手工作坊式轉向強調專業分工、深度協作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力爭輸出定位更清晰、風格更穩定、長期超額更可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對於處在高質量發展轉型關鍵期的公募基金而言,唯有將"金融爲民"的初心轉化爲體系化、可持續的服務能力,才能真正發揮資本市場"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
(編輯:許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