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在波折中尋穩定

“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具有承前啓後重要意義。”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布魯塞爾同比利時首相德韋弗會見時表示,中歐應當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做世界的“穩定之錨”,成爲彼此可靠強勁、相互成就的夥伴。

應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德國外長瓦德富爾、法國外長巴羅邀請,外交部長王毅於6月30日至7月6日訪問歐盟總部、德國、法國,並舉行有關高級別對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分析說,王毅外長此行深入歐盟三國展開高層互動,體現出中方看重比利時、德國、法國對推動中歐關係的積極作用,將爲下階段中歐更高層級的領導人互動奠定基礎。

中歐關係今年“高開中走”

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啓第二任期後,不斷向全球主要貿易伙伴揮舞“關稅大棒”,引發美國內外輿論廣泛擔憂。在此背景下,中歐關係出現回暖跡象。今年3月以來,葡萄牙外長、法國外長、西班牙首相、丹麥外交大臣相繼訪問中國。5月初,歐洲議會也和中方同步全面取消了相互交往的限制。然而,中歐之間一些貿易摩擦依然懸而未決,且歐盟領導人近日再次發表涉華負面言論令人關注。

“中歐關係今年呈現‘高開中走’的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義桅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分析說,歐盟對華態度之所以左右搖擺,主要是由歐盟內部對中國看法不一致、歐盟缺乏真正的戰略自主等原因造成的。

“歐盟在防務安全等方面受制於美國,不夠自主,因此面對美國,歐盟存在‘既害怕又想討好’的心理。隨着美國政府設定的90天‘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於7月9日到期,歐盟希望通過發表一些對華不友好的言論來‘加速’取悅美國。”王義桅分析說。

王義桅認爲,鑑於中國目前有超過歐盟人口總和的中產階層及日新月異的新質生產力,歐盟單一市場已經不再有優勢了,而這也成了中歐之間的“麻煩”。歐盟的不自信導致其當前以更多的保護主義、更防守性地對華。

訪問比利時、德國、法國有深意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王毅外長此次歐洲之行到訪比利時、德國、法國,分別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第八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中法外長會談,並出席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新一次會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談及中方對此訪期待時表示,王毅外長此訪將同歐方就中歐關係和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凝聚合作共識,妥處分歧差異。法新社報道稱,“王毅此行將加強中國與歐洲大陸的關係”。

王毅外長此訪爲何選擇比利時、德國、法國?對此,周戎分析說,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作爲北約和歐盟總部的所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王毅外長此行選擇比利時作爲其中一國訪問,凸顯其作爲國際平臺的作用。7月2日,王毅外長同比利時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會談時也表示,“比利時是歐盟創始成員國,地處‘歐洲心臟’”。

“此外,法國是在國際上發聲最多的歐盟國家,中國也高度重視法國在歐洲及全球治理中的獨特影響力。”周戎分析說。

“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推動中德貿易發展對推動中國和歐盟的貿易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周戎看來,王毅外長此次訪問德國與中德之間緊密的貿易關係密不可分,“王毅外長此訪也是德國新政府成立後中國外長首次訪德,將向德國新政府釋放中國期待推動兩國關係積極發展的善意,也將爲中德兩國交往開啓新篇章。”

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24年,中國是德國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德雙邊貿易額爲2018.8億美元。在雙向投資方面,德國是對華投資金額和項目數最多的歐盟國家,也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穩定”作爲關鍵詞被反覆提及

在王毅外長此次歐洲之行中,“穩定”作爲一個關鍵詞,被中歐雙方反覆提及。7月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見王毅外長時指出,“歐方致力於發展穩定、建設性的歐中關係以及互利互惠的經貿合作”;同日,王毅外長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會見時也指出,“中國視歐洲爲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對歐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

“作爲世界兩大力量、兩大經濟體,中歐堅持對話合作,陣營對立就難以形成;中歐選擇開放共贏,經濟全球化潮流就不會逆轉;中歐攜手踐行多邊主義,世界就亂不到哪兒去。”王毅外長7月2日同科斯塔會見時表示,“國際形勢越是嚴峻複雜,中歐就越需要加強團結協調,堅定做動盪世界中的穩定性力量。”

“中歐關係近期遭遇了一些波折,匈牙利等歐盟國家願意同中國發展關係,另一些歐盟國家則對中國抱有懷疑甚至敵意的態度,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周戎分析說,王毅外長此訪釋放出中方準備按照既定的方向和步驟,持續推動中歐關係發展的明確信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