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電動車分歧現轉機 考驗仍在
中國浙江省慈溪吉利汽車裝配電動車款Zeekr。(路透)
歐盟於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高額反補貼稅,但雙方近期就該問題出現重大轉機。據路透社報導,歐盟與中國已同意研究爲中國製電動車設定最低價格,取代此前計劃實施的懲罰性關稅。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羅夫斯基斯於4月10日表示,雙方將展開有關電動車最低價格磋商。此前,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盟委員會官員舉行視訊會議,雙方同意立即啓動價格談判,並探討汽車產業投資與市場準入等議題。
與強制徵收高關稅不同,設定最低價格屬於雙方自願的協商結果,有助於中國車企順利出口歐洲市場,並保持一定利潤率。
去年10月,歐盟通過決議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最高35.3%的反補貼稅,加上原有10%基礎稅率,令中國車企面臨最高達45.3%的整體關稅。此舉對吉利、上汽等造成衝擊,尤其上汽名爵在歐銷量出現明顯下滑。不過,部分企業如比亞迪仍憑藉競爭力在歐洲擴大市佔率。
當前,中歐車企合作日益密切,例如有大衆與小鵬合作、Stellantis入股零跑等案例。對中國汽車公司而言,歐洲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市場。
中國電動車近年來在電動車電池以及製造成本上的優勢有目共睹,但如果最終採用最低價格的方案,中國電動車的CP值優勢將難以發揮出來。若要打破困境,則勢必要在如無人駕駛、舒適度以及安全性等領域多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