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春節就地過年可能性很小,只是大家都“陽”了真的好嗎?

從2019年底至今,轉眼之間,疫情已經過去了3年,3年間,比起得到的,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失去的比較多一點吧!

回家的次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疫情影響三年,各地各級政府嚴防死守三年,多少人回家看望父母、老人的次數從原本就比較少的屈指可數變成了沒有了呢?

如今隨着各個地方對疫情管控的徹底放開,大家在歇斯底里慶祝、即將要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的同時也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

2023年春節是否回家過年?畢竟從今天算起,新一年的春節也僅剩下40多天。

對此,疫情防控工作中極有權威的鐘南山院士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面對記者採訪時,鍾老表示今年官方倡導就地過年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

看到這,估計很多人就已經做出決定了,畢竟鍾老都這樣說了,還有不回家過年的道理嗎?

只是,回家過年的同時,還要考慮不能不忽視的幾個問題:

1.大規模的流動必然會造成大規模的“陽”,這對於老人、孕婦和孩子來說真的好嗎?

我們先來看一組春運數據:

2019年鐵路、道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30多億人次,2020年這個數字還是30億,2021年這個數字下降到8.7億,2022年距離春運結束雖然還有40多天,但這個數字目前已經到了10.5億。

結合各個城市目前或多或少爆出的陽性數據,如果春節期間大家都選擇回家過年,那麼春運數據很可能與2019年、2020年持平甚至是更多。

這會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勢必會造成大規模的陽性傳播。

雖然目前已經有相關專家研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染一次,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一部分特殊羣體還沒有到那種可以隨便感染的地步。

更何況大多數小地方醫療資源和技術本身就存在不足,加上目前各地核酸檢測點越來越少的同時各地的醫院仍然在要求48小時核酸,一旦這部分特殊人羣出現了陽性的同時又出現了其他問題,難免會有一些處理不及時的情況,比如因爲核酸問題導致就醫困難,造成的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你家要是有老人、孕婦、小孩,你敢讓他們跟外面的陽性隨意接觸嗎?

2.要回家,也要考慮時間成本

前段時間,國務院正式發佈了關於今年春節的放假通知。

今年的春節假期是在1月21日到1月27日,共計7天。

那麼問題來了,在回家的過程中,就是防護得再嚴密,也難免會跟其他人有接觸,一旦陽了,雖然按照目前的最新政策,絕大多數地區都是居家隔離,但基本上也意味着整個春節假期也泡湯了。

就像我一個鄰居,是個20來歲的大小夥子,前幾天通過抗原測出來自己陽了,同時伴隨着發高燒、頭疼等一些症狀,現在在家已經待了三四天了,估計轉陰能夠再正常出行,整體也得個六七天了。

放到回家過年這件事情上來講,大多數人面臨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回家一週,陽了一週,難受一週,這又是何必呢?

3.專家的具體態度:還需要做好防護

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分會常委兼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表示:

他的建議是:返程途中仍然需要佩戴N95口罩並隨身攜帶消毒液,公共場所必要接觸面要用一次性紙巾。

小孩和65歲以上的高危人羣更要做好防護,同時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真的染上了,雖然不致命,還是要有一段時間的難受。

因此目前來看,疫情情況差不多還是那種說危險也危險,說不可怕也不可怕的程度,要回家過年,相信也沒有什麼障礙,但若真的要回家過年,還需要做好防護,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你準備回家過年嗎?對於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