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休戰」 上海港8月吞吐量破502萬箱創新高
澎湃新聞指出,8月份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2萬標準箱,刷新歷史紀錄。(新華社)
儘管中美將關稅「休戰」延長至11月初,但在中美貿易談判持續向好等因素影響下,8月份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2萬標準貨櫃,刷新歷史紀錄。
綜合澎湃新聞、解放日報報導,上港集團指出,剛剛過去的8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2萬標準箱,創下歷史新紀錄。作爲中國第一大集裝箱港,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單月紀錄,也再次印證中國外貿的韌性與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
根據上海海關最新數據,今年前七個月,上海市進出口總值達2.55兆元,增長3.4%。其中,7月出口增長8.5%、進口增長10.3%。今年8月,上海港迎來了「史上最忙月」,創下新紀錄。固然受傳統出口旺季、中美貿易談判持續向好等有利因素,以及7月底颱風「竹節草」過後船舶集中靠泊等多重因素影響,港口運量大幅攀升。
8月1日深夜,隨颱風影響消退,當天單晝夜吞吐量達到17萬2,181標準貨櫃,一舉打破7月21日剛創下的紀錄。此後,上海港多家分公司業績屢創新高,8月13日,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晝夜吞吐量達2萬8,536標準貨櫃,刷新歷史紀錄;8月11日,羅東公司晝夜吞吐量6,514標準貨櫃,再次突破此前紀錄;同日,浦東公司晝夜吞吐量突破1萬貨櫃,創下半年新高。
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周勇稱,港口能應對高峰作業挑戰,關鍵在於數智化轉型和服務優化。「我們已實現靠離泊計劃全線上流轉,任何變化系統都會即時提示。例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桑特船期提前10小時,我們在僅剩7小時仍有985個箱待作業的情況下,調度三條作業路線,最終提前半小時完成。」
上海港的自動化碼頭,如洋山四期與羅涇港區,也提供作業效率支撐。數據顯示,洋山四期岸橋整體裝卸效率提升5.37%,羅涇港區外集卡平均作業效率提升近一倍。整個8月,洋山四期吞吐量超71萬標準貨櫃、羅涇港區超12.5萬標準貨櫃,雙雙刷新月度紀錄。
此外,報導稱,今年2月,馬士基與赫伯羅特成立的「雙子星」航運聯盟開始運營,上海港成爲其全球航線網絡中少數主要樞紐港之一。這代表着,更多周邊國家的貨物經由上海港中轉,也進一步提升了國際中轉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