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大戰全面開打後,中國爲啥不拋售美債

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爲全面對抗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始終關注着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作爲美國最大債權國之一的中國,即便在關稅戰最激烈、外交關係最緊張的時刻,仍未大規模拋售其持有的逾萬億美元美債。這個看似矛盾的選擇背後,實則蘊含着深刻的經濟邏輯與戰略考量。本文將從全球金融體系、國家經濟安全、中美利益交織三個維度,解析中國在貿易戰中保持美債持有規模的深層動因。

一、美元霸權體系下的現實選擇

(1)國際貨幣體系的剛性約束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仍佔據62%的全球外匯儲備份額,承擔着全球貿易結算、大宗商品定價、國際債務發行的核心職能。截至2023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達3.19萬億美元,其中美元資產配置佔比約58%。這種結構性依賴並非短期政策選擇,而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以來形成的路徑依賴。

(2)美債市場的不可替代性

美國國債市場日均交易量超過6000億美元,其深度、廣度與流動性冠絕全球。相較之下,歐元區債券市場分割爲19個主權市場,日本國債95%由本國機構持有。中國若大規模拋售美債,不僅面臨流動性折價損失(估算每減持10%需承擔1.5-2%的價差),更可能動搖自身外匯儲備的安全邊際。

(3)替代資產的匱乏困境

全球安全資產池規模約50萬億美元,其中美債佔據38%份額。即便是黃金市場,其總市值(約12萬億美元)也難以承接中國外匯儲備的體量。2022年數據顯示,中國增持黃金儲備至2068噸,但黃金在外儲中佔比仍不足3.5%,折射出資產替代的現實困境。

二、經濟安全維度的風險管控

(1)匯率穩定的錨定作用

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與人民幣匯率形成動態平衡機制。2018-2020年貿易戰期間,央行通過美債買賣調節外匯佔款,將人民幣匯率波動控制在年度6.2%以內。若主動拋售美債引發美元貶值,反而會導致中國剩餘美債資產縮水,形成"自我打擊"效應。

(2)外儲管理的安全邊際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外儲充足率標準,中國需要維持不低於2.8萬億美元的外儲規模。當前美債持有量(1.03萬億美元)約佔外儲總量的32%,處於風險可控區間。若減持至20%警戒線以下,將削弱央行應對資本外流的防火牆能力。

(3)產業鏈金融的穩定需求

中國對美年出口額超5000億美元,涉及180萬家外貿企業。美債收益率爲跨國企業提供天然匯率對衝工具,某家電巨頭年報顯示,其利用美債持倉對衝了約35%的匯兌風險。大規模拋售可能破壞這種微觀層面的風險緩釋機制。

三、中美經濟體的深度互嵌

(1)利益交織的金融血管

美國在華企業年利潤超500億美元,中國持有美債年利息收入約800億美元,形成雙向資金流動。蘋果公司2022年在華營收74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可購買其發行債券規模的3.2倍。這種資本循環一旦打破,將引發跨國企業估值體系的系統性調整。

(2)技術博弈的緩衝地帶

半導體、航空設備等關鍵領域,中國對美技術依存度仍達42%。美債作爲"金融抵押品",在華爲事件等危機中客觀上起到風險緩釋作用。2019年孟晚舟事件期間,中國美債持倉波動幅度控制在±1.5%以內,顯示決策層審慎權衡。

(3)長期博弈的戰略儲備

對比歷史案例,日本在1985年廣場協議後持有美債佔比從8%飆升至22%,反而獲得更多談判籌碼。中國當前美債持有量佔外國投資者總持倉的14.7%,保持適當規模既能避免淪爲"金融核彈"的被動局面,又維持着關鍵博弈籌碼。

結語:

在全球化退潮與地緣裂變交織的新常態下,中國對美債策略的審慎態度,折射出新興大國在重構國際秩序過程中的現實理性。這種選擇既非示弱妥協,亦非戰略失誤,而是在美元霸權尚未根本動搖、新型貨幣體系尚未成型之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必要之舉。隨着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覆蓋180個國家、人民幣跨境收付額突破42萬億元,中國正在培育多元化的金融防禦體系。但在此之前,保持美債持倉的戰略定力,仍是穿越週期震盪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