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突發破冰!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全面襲來(4.19)!

2025年4月19日凌晨,中美貿易戰局勢突然迎來戲劇性轉折。一系列密集釋放的信號,既包含美方對華政策的矛盾調整,也折射出雙方博弈的深層邏輯。這場持續七年的貿易拉鋸戰,在“破冰”與“升溫”的交織中,正將全球經濟拖入更復雜的漩渦。

一:美國關稅政策“左右互搏”,豁免與加稅同步上演

4月15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宣佈,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免除“對等關稅”,豁免範圍覆蓋4月5日後入關的相關產品,已繳稅款可申請退還。這一政策被外界視爲特朗普政府對華關稅政策的“首個鬆動信號”,尤其豁免範圍未明確原產地限制,意味着中國生產的電子產品同樣受益。數據顯示,被豁免商品佔中國對美出口總量的20%-25%,其中美國73%的智能手機和78%的筆記本電腦依賴中國生產。蘋果公司成爲最大贏家,其90%的iPhone產能位於中國,此舉直接降低其進口成本。

然而,僅隔一天,4月16日,美國白宮突然宣佈對中國關鍵礦產、醫療用品等加徵最高245%的累計關稅,創下貿易戰以來新高。注射器、針頭等醫療用品稅率飆升至245%,鋰電池、毛衣等也被加至170%以上。這種“疊羅漢式”加稅引發市場震動:美國超市內中國商品價格翻倍,普通家庭年支出或增加8000美元,特斯拉CEO馬斯克公開吐槽稱“轉移供應鏈需500億美元和5年時間”。

二:加州“硬剛”白宮,美國內部分裂加劇

關稅戰的連鎖反應迅速蔓延至美國國內。4月16日,加州州長紐森宣佈就關稅問題起訴特朗普,指控其政策“非法且無效”,並稱已造成加州數十億美元損失。加州作爲美國最大經濟州,若獨立其經濟體量可居全球第五,且與中國經貿聯繫緊密。紐森警告,若聯邦政府繼續施壓,加州將繞開聯邦直接與貿易伙伴對話,甚至考慮“單幹”。同日,緬因州農民駕駛拖拉機遊行,抗議農業部削減援助,標語直指“支持農民而非億萬富翁”。美國商界亦集體發聲,70%企業聯名反對加稅,特斯拉、蘋果市值單日蒸發上千億美元。

三:中國“組合拳”反制,稀土管制直擊美國命脈

面對美方施壓,中方並未被動接招。4月10日,中國宣佈對美進口商品加徵125%關稅,並啓動稀土出口管制,限制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出口。這一舉措直接打擊美國軍工與半導體產業:F-35戰機成本因稀土斷供飆升18%,洛馬公司被迫全球尋替代來源;半導體巨頭英特爾、臺積電因鏑、鋱短缺面臨生產延遲。此外,中國加速產業鏈轉移,通過墨西哥、越南“換標籤”出口,一季度對東南亞出口增長30%,實際對美順差反增2000億美元。

四:全球供應鏈“大逃殺”,企業生死時速

關稅戰的“核爆效應”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特斯拉上海工廠裁員40%,產能轉向墨西哥,Model 3成本直降23%;比亞迪在巴西建全球最大電動車基地,繞過美國關稅壁壘。越南承接中國30%手機訂單,工人月薪從300美元暴漲至1200美元;墨西哥對美汽車出口激增143%,成爲跨國資本新寵。與此同時,美國中小企業一季度破產數飆升217%,義烏小商品對美訂單暴跌62%,老闆們直播售賣“防關稅揹包”求生。

儘管4月15日的關稅豁免釋放局部緩和信號,但中美結構性矛盾難解。美國試圖通過“豁免部分、加碼核心”的策略維持談判籌碼,而中國則以稀土管制、市場多元化反制。雙方博弈焦點已從貿易逆差轉向科技主權與供應鏈主導權:美國封鎖14nm以下芯片出口,倒逼中芯國際14nm良率達95%;華爲7nm芯片量產,寧德時代佔據全球動力電池37%份額。

歷史經驗警示,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曾導致全球貿易萎縮60%,而當前中美關稅戰規模是其15倍。這場“經濟世界大戰”沒有贏家,但中國憑藉內需市場、技術突破與多邊合作,正以“時間換空間”重塑規則。正如加州起訴書所揭示的——當關稅戰刺刀見紅時,分裂的或許不是中美,而是美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