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積極輔導低碳產業羣聚 打造全臺第一座負碳基地

「生物炭加碼固碳力植樹」示範行動,由與會的綠色科技廠商爲苗木施加養份。記者宋健生/攝影

呼應行政院「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科管理局積極推動低碳科技創新與園區永續治理前瞻佈局,不但招商輔導低碳產業羣聚,建構綠色科技創新生態系,也在中科園區成功打造全臺第一座負碳基地。

中科管理局27日舉辦「多元驅動指路淨零∞綠色科技低碳產業羣聚共創」發表會,彙集5家含括智慧製造、碳資產治理、區塊鏈碳權交易、負碳材料與碳移除技術等多元解方的綠色科技廠商及合作伙伴,展現中科在推動招商投資、產學合作及公私協力,共創加速低碳科技創新的具體成果。

中科管理局長許茂新表示,面對全球氣候危機與國際減碳壓力,產業雙軸轉型與綠色經濟,已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課題。

科學園區是引領綠色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驅動國家低碳轉型的重要場域,需積極推動產業及供應鏈減碳,引領科技產業邁向淨零開創新商機,透過整合資源與技術,構築在地低碳產業生態系,讓臺灣在全球綠色經濟浪潮中攻佔要地。

許茂新指出,低碳原料、再生能源採購、碳盤查服務等新興產業隨之快速崛起。企業爲透過碳交易抵減排放,創造額外收益或降低碳費負擔,也帶動碳權交易市場逐漸活絡。

今天參與的5家園區廠商,皆在其專業領域提出具可實證性、具擴散潛力的低碳解決方案。

在技術應用方面,馬森科技專注「智慧觸覺切削系統」與「晶圓運輸模組」,導入AI演算法與高精度感測器,實現製程即時監控與碳排數據擷取,可廣泛運用於半導體、光電及精密機械等製程設備,有效協助整體制造業提升精密度、智慧化、能源效率與碳治理能力。

在碳金融與資產治理方面,睿德系統自主研發碳資產管理系統,提供企業涵蓋碳盤查、碳足跡計算與ESG報告的一站式服務,支援ISO國際標準,協助企業數位治理與淨零轉型接軌。

大自然交易平臺將碳權交易對接與國際市場,結合區塊鏈與不動產數位化技術,打造全臺首座自然碳匯上鍊媒合系統,並與新加坡CIX碳權交易所建立策略聯盟,協助企業參與國際碳市場,開創碳金融新局。

先進材科技則在材料替代領域,研發以「竹代塑」的創新材料,推出100%可生物降解的竹纖複合粒子,並整合AI碳足跡演算系統與ERP平臺,爲出口企業提供因應CBAM與ESG規範的永續材料解方。

光泰環能引進符合國際認證的先進負碳技術方案,已於臺中園區導入德國最先進的氣候機器-「臺灣山椒魚號」,並與中科管理局合作推動示範計劃成立「臺灣碳移除中心」。

此計劃以中科園區修剪樹木的枝條作爲原料進行熱裂解,將樹木生質材產製高品質的生物炭,妥善運用到土壤裡,可達到永久(千年)固碳效果,而樹木經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可透過氣候機器熱裂解成生物炭,再依照國際方法學,轉爲可供交易的國際碳匯。

目前,示範計劃產出的第一批生物炭,已通過歐洲生物炭驗證(EBC),並應用迴歸於中科園區的土地,進而取得臺灣第一張國際碳匯憑證(C-sink),可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上架。

光泰環能也獲得中科新興科技應用產學合作計劃的支持,並已與健身品牌廠商名採合作開發「低碳跑步機」,另與臺泥公司合作,研發創新型低碳建材,協助臺泥加速永續轉型,強化國際碳競爭力。

此外,光泰也提供生物炭與日本東邦利昂合作研發綠化解決方案,應用於景觀與基礎設施工程環境性能提升,創造優於傳統綠化方式的差異化優勢。

中科指出,臺灣擁有完整的機械、電子、半導體、光電、感測器與AI演算法技術,是發展智慧製造的理想基地,後續將支持光泰環能與德商洽談進一步合作,並整合臺灣機電設備供應鏈業者,參與建構亞太區國際級先進氣候設備生產及保修業務,爲臺灣碳移除產業邁向國際開拓新契機。

活動最後以「生物炭加碼固碳力植樹」示範行動壓軸,由許茂新率領與會的綠色科技廠商,共同爲苗木施加養份。樹苗選植固碳能力名列前茅的光臘樹,將可兼具減碳及增加獨角仙等昆蟲棲地豐富園區生態的功能。

中科管理局積極輔導低碳產業羣聚,在中科打造全臺第一座負碳基地。記者宋健生/攝影

光泰環能在中科臺中園區導入最先進的氣候機器-「臺灣山椒魚號」。記者宋健生/攝影

中科管理局邀集5家廠商舉辦「多元驅動指路淨零∞綠色科技低碳產業羣聚共創」發表會。記者宋健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