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光啓蔣鵬飛:2025年或是低軌衛星組網關鍵年 加速實現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專訪

《科創板日報》2月27日訊(記者 吳旭光) 以2014年我國開放民營經濟參與航天產業爲元年,我國商業航天已跨過十年發展週期。

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密集出臺專項支持政策,形成多個商業航天產業集羣。藍箭航天、深藍航天、星際榮耀等商業航天企業,在探索液體火箭的回收和重複使用這一主流降成本方式中取得進展。

在這其中,中科光啓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光啓)於2015年在中科院遙感所支持下創立,現已在“AI小微模塊化衛星”技術上取得突破,使單星成本降低20%,研發週期縮短三分之一。

當前,通過一系列政策聯動和資源整合,全國範圍內的商業航天產業協同正在形成。面對即將開始的“下一個十年”,中國商業航天將如何發展?

近日,人民一號衛星-星雲星座總設計師、中科光啓總工程師蔣鵬飛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中國商業航天已進入“2.0時代”,尤其是液體火箭的商用,憑藉其更高的比衝值、更強的任務適應性,正迅速成爲行業關注的新焦點。

談趨勢:2025年將是商業航天加速騰飛的一年

《科創板日報》:如何看待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展望2025年,您認爲行業將迎來哪些突破?

蔣鵬飛: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在技術突破、產業升級和市場積累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全年68次火箭發射,成功率97%。其中,民營火箭貢獻12次,具體包括2024年11月底,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標誌着我國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零的突破,產業鏈閉環能力基本形成。

2025年有望成爲低軌衛星組網的關鍵年。伴隨技術進步、產業成熟、市場爆發等,航天將更加貼近公衆,和每個普通人產生鏈接。可以預見的是,千帆星座、國網星座等計劃部署加速;吉利未來出行星座二期計劃新增264顆衛星,支持存量手機直接進行衛星通信;中科光啓研發“航天科普AI數字人”等,推進航天知識普惠化。

預計到2026年,我國各類衛星年產量將突破500-600顆,衛星的規模化部署能力將進一步加強。行業加速發展,將加速遙感、通信、導航等商業衛星的普及,推升中國在軌衛星數量佔全球衛星總量的比例提升至40%,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信息網絡。

《科創板日報》:2025年,您所在的企業有哪些業務規劃?

蔣鵬飛:近期,在中國軍轉民產業研究院支持下,中科光啓與中科睿格達成深度合作,雙方將在鄭州、雄安等地新建衛星智能生產線,不僅爲更大型的星座配套基礎設施,我們還計劃全年完成30顆低軌遙感衛星及部分通信衛星的發射。

對中科光啓來說,2025年是從“技術突破”向“價值創造”轉型的關鍵年。我們將依託商業衛星規模化應用、月震監測等深空技術儲備、以及科普生態體系建設,擴展技術服務至全國10個省份。

談挑戰:星載芯片、耐高溫複合材料等核心部件本土化率待提升

《科創板日報》:國內商業航天發展至今,您認爲行業得到了哪些支持?還有哪些問題待解決?

蔣鵬飛:從2014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支持民間資本參與航天建設,到2024年商業航天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策環境已從限制轉向全面賦能,行業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期。

得益產業政策支持,我國商業航天已滲透到農業、環保等領域。比如,中科光啓在遙感衛星服務已覆蓋全國4.5億畝耕地,在糧食估產、災害預警、環保等方面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商業航天企業的利潤率普遍低於5%,僅靠發射難以形成可持續增長,未來需加快從“發射驅動”向“數據服務驅動”轉型。

《科創板日報》:商業航天領域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方面,行業現狀如何?如何展望行業未來發展?

蔣鵬飛:一方面,中國商業航天在覈心技術自主化尚存在一定瓶頸。比如,星載芯片、耐高溫複合材料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目前不足60%,部分產品仍依賴進口等。

再比如,2024年某可複用火箭試驗失敗,直接導致企業現金流斷裂,暴露出商業航天行業高技術風險與資金鍊脆弱性的矛盾。

另一方面,人才短缺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行業內既懂衛星工程又掌握遙感算法、行業應用的複合型人才較爲稀缺,缺乏對目標市場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導致部分已設計出來的衛星無法真正滿足市場需求。

《科創板日報》:如何看待未來商業火箭可能面臨的競爭格局?

蔣鵬飛:未來3-5年,我國的商業火箭行業將經歷“技術淘汰—生態重組—國際卡位”三重洗牌。

2025年將成爲可回收火箭商業化的關鍵節點。朱雀三號、天龍三號等國產液體火箭首飛後,如果能實現一級火箭的回收複用,其發射成本相較一次性使用火箭有望下降30%-50%,這也將成爲行業分層的核心標尺,直接決定哪些企業能留下來,哪些企業會被淘汰。

與此同時,衛星互聯網星座的規模化部署,正倒逼火箭企業重構產業生態。比如,面向農業、災害監測等應用市場的遙感衛星星座,需要更高頻次、低成本的發射服務,未來“拼車”發射可能成爲行業常態,每月1-2次的發射需求將考驗企業的產能與效率。

言外之意,火箭企業單靠技術突破還不夠,需要具備更強的供應鏈整合能力,才能在市場中“化被動爲主動”,立於不敗之地。

談機遇: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逐漸完整

《科創板日報》:中國商業航天如何融入全球商業航天市場?我國在推動國際商業航天合作方面,有哪些獨特優勢?

蔣鵬飛:中國商業航天要想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關鍵是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特別是在新興市場提供“可落地、可持續、可複製”的航天解決方案。

十逾年砥礪前行,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逐漸完整,已具備年產100發火箭、300顆衛星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帶動國內超千億元的空天信息市場同時,孕育了豐富的應用場景。這些經過市場驗證的“衛星+農業”、“衛星+應急”、“衛星+生態”模式,可以直接複製到海外。

同時,我國模塊化衛星技術已實現150小時快速集成,可滿足緊急補網和快速部署需求。這也受到泰國、馬來西亞、沙特、阿根廷等新興航天國家的關注。

《科創板日報》:截至2024年年底,SpaceX估值已超3500億美元。我國能否出現一家這樣的商業航天巨擘?

蔣鵬飛:中國具備孕育商業航天巨頭的土壤,預計到2030年前,有可能誕生一家估值超千億美元的企業,但它的成長邏輯不會簡單照搬SpaceX,而是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市場和產業環境的發展之路。

如果一定要描繪這樣一家公司,它至少具備三個特徵:在技術上,具備“可複用火箭+AI星座運營”雙輪驅動能力。也就是說,既能實現低成本、高頻次的發射,又能依託人工智能提升衛星數據的價值轉化效率。

在商業模式上,它的空天數據服務需佔到營收的60%以上,而不是單純依賴發射業務。

此外,與SpaceX商業競賽市場定位不同,其核心定位很可能會聚焦民生領域,比如,在農業、環保、災害監測等場景應用,將衛星服務做得像水電服務一樣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