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金融活水潤澤 中國製造向新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二者共生共榮,服務實體經濟則是金融的天職。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7年,支持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金融體系基本成熟,產品更加豐富,貸款、債券、股權、保險等各類金融工具在有效防範交叉性金融風險前提下聯動銜接更加緊密,服務適配性有效增強。製造業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製造業企業發行債券的戶數和規模持續增長,股權融資水平顯著提升。

實現新型工業化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我國已連續15年穩居全球製造業首位,“十四五”以來,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滲透於生產力諸要素中,貫穿於製造業全流程。金融體系的成熟與否,直接關係到製造業能否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進而影響到產業升級的速度和質量。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我國金融體系規模已經很大,但資金配置不均衡、融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仍然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爲構建服務實體經濟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指明瞭方向。

應當看到,金融體系在不斷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加大對新型工業化提供債券、股權等融資支持。6月末,我國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8.7%,高於各項貸款增速。上半年,A股市場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增發和可轉債的方式爲工信領域企業募集資金1488億元,同比增長51.6%。

以需求牽引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協同,《意見》對照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從五個方面提出18條針對性支持舉措。《意見》的出臺,標誌着金融支持從“規模擴張”轉向“質效躍升”。面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內部風險挑戰增多的複雜形勢,通過金融工具精準賦能新型工業化,可以爲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更多確定性。

“優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關鍵技術和產品攻關”“引入長期資金和發展耐心資本,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優化傳統制造業金融服務,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科技金融質效,支持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佈局”“提升產業轉移金融服務靈活性,助力優化產業區域佈局”……相關部署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助推產業加快邁向中高端。

“健全金融機構服務製造業的內部機制”“加強各類金融工具的聯動配合”“強化政策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健全風險協同防控機制”……相關部署通過健全激勵約束長效機制,持續提升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能力,加強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協同聯動,防止“內卷式”競爭。

隨着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地,金融體系將以更高質量、更精準的服務,支撐保障新型工業化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期待金融機構進一步深化與產業部門的協作,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用更多金融活水潤澤中國製造向新而行。(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