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端牢中國飯碗不懼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已成爲影響糧食安全的最大變量之一。今年我國先後遭遇局部地區乾旱和區域性洪澇雙重考驗,糧食生產面臨較爲嚴峻挑戰。目前,夏糧生產克服局部較重旱情影響,實現穩產豐收,而奪取秋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還需闖過多道關口。應繼續做好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控,不斷增強農業氣候韌性。
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爲糧食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基礎性保障。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農田溝渠修復整治,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旱能澆、澇能排,確保旱澇保收。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完善抗旱排澇體系、推廣智慧灌溉技術,讓每立方米水都能精準潤澤良田。提升耕地質量,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通過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等技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強土壤保墒能力。適應氣候變化,優化種植結構,在乾旱半乾旱地區重點推廣耐旱作物;在低窪易澇區推廣耐澇作物,或者發展“稻漁共作”“稻蝦共作”“稻蟹共作”等生態種養模式,降低糧食減產風險。
深入實施藏糧於技戰略,讓農業科技成爲抵禦極端天氣的堅固盾牌。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突破63%,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進一步增強。培育推廣耐旱水稻、抗澇玉米等抗逆新品種,使農作物在惡劣氣候下仍能保持較高產量。智慧農業爲每寸土地精準“把脈”,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幫助農民實時監測土壤墒情、病蟲害,提前預警極端天氣,優化田間管理。智能農機讓田間作業更加精準高效,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了天氣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利影響。還應緊盯大面積單產提升關鍵措施的落實,提高先進適用技術覆蓋面和到位率,促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
農業保險爲種糧農民撐起“保護傘”,避免因災返貧。天有不測風雲,一場洪澇或乾旱可能讓種糧農戶的辛勤耕耘化爲烏有。農業保險是分散農業風險、保障農民收入穩定的重要工具。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已在全國鋪開。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險責任涵蓋當地自然災害、重大病蟲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動物毀損等風險,種植收入保險的保險責任涵蓋農產品價格、產量波動導致的收入損失。與傳統物化成本保險相比,這兩個險種保險責任範圍廣,保障水平最高可達相應品種種植收入的80%。受災農戶通過理賠資金,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種子、農藥、化肥、農機投入等生產成本。儘管農業保險作用顯著,但在實際推廣中仍存在定損難度大、拖欠補貼等痛點。承保機構應優化險種設計和理賠服務,確保一旦出險能夠快速理賠、應賠盡賠,切實增強農民獲得感。
極端天氣易導致區域性、階段性糧食供需失衡,引發糧食市場異常波動。我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儲備爲主、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爲輔、城鄉居民家庭存糧爲補充的儲備體系,爲應對突發事件、市場保供穩價築牢安全防線。企業根據市場預期和經營需求增加庫存,與政府儲備形成互補,在自然災害或物流受阻情況下,企業可以就近調配庫存,縮短應急響應時間,提高糧食供應的靈活性和可靠性。城鄉居民家庭存糧,能起到“緩衝閥”作用,爲糧食應急供應爭取時間。我國已建立覆蓋儲運、加工、配送、供應等各個環節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在抗擊自然災害、應對疫情衝擊等重大挑戰中展現出強大韌性。
風雨淬鍊,方顯韌性;未雨綢繆,築牢根基。面向未來,應以系統性思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農業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確保中國飯碗在極端天氣來襲時端得更牢更穩,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