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電力負荷創歷史新高,保供靠什麼
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高出1.5億千瓦,較今年6月底上升2億千瓦,相當於同時點亮146.5億盞100瓦的燈泡。面對用電負荷大幅攀升的挑戰,目前全國電力供應總體平穩有序,不僅人民羣衆清涼度夏電力需求得到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用電也獲得強力支撐。電力迎峰度夏大考背後,藏着什麼保供密碼?
高溫是電力需求增長的首要推手。入夏以來,全國多地出現高溫悶熱天氣,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省份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炎炎烈日下,空調製冷負荷成爲拉動電力負荷攀升的“主力軍”。這種因高溫催生的用電需求具有剛性,只要高溫持續,製冷用電就必不可少,給電力供應帶來嚴峻挑戰。據中國氣象局預測,未來一段時間,黃淮、江漢、江南等地將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預計華東、華中地區電力負荷還將不斷攀升,帶動全國電力負荷持續增長。峰值負荷的不確定性加大了保供難度。
經濟熱度是深層次原因。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實現良好開局,生產供給較快增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服務業消費持續釋放。數據中心的算力需求、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夜間經濟的用電需求……在經濟持續增長拉動下,各地電力負荷不斷攀升。
面對歷史性峰值,我國電力系統表現堪稱穩健。14.65億千瓦負荷下,全國未出現大面積停電,民生用電未受影響,工業生產未因缺電停擺。這份“總體平穩有序”的答卷,源於系統性、精細化的保供邏輯。
看源頭保障,主力電源穩發滿發,新能源應發盡發。火力發電作爲“壓艙石”,在迎峰度夏前已完成全面檢修,全國統調電廠存煤充足。水電企業精準預測來水,通過科學優化調度和水資源高效利用,將汛期來水轉化爲清潔電力。核電機組連續滿功率運行,爲沿海地區提供穩定電力。新能源場站搶抓風光資源時段,全力爭發綠電。發電側“糧草充足”就是保供的最大底氣,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36.1億千瓦,同比增長18.8%。
看網絡優化,跨省跨區互濟打破“地域孤島”。從西電東送到北電南送,從特高壓工程到智能電網,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電力系統。今年甘肅送山東、新疆送重慶等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建成投運,這個系統還在不斷成長。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供電部門充分利用我國大電網資源配置優勢,通過先進智能調度系統,實時掌握電力供需動態,精準調配電力資源。這種“全國一盤棋”的調度模式,讓電力資源從“豐水區”流向“負荷中心”,有效化解了區域不平衡矛盾。
看精細調控,從“剛性供應”到“柔性響應”。迎峰度夏不再是簡單多發電,消費側也成爲重要電力“資源池”。在江蘇,虛擬電廠平臺聚合龐大工商業用戶,通過需求響應機制引導用戶在用電高峰時段主動減產,換取即時獎勵;在浙江,負荷智能調控系統覆蓋海量空調機組,當電網壓力過大時,可自動上調溫度,既保障舒適度又降低用電需求。這些柔性調節手段,爲電力供需平衡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迎峰度夏是對國家能源供應保障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檢驗。此前,受突發高溫影響,西班牙、葡萄牙出現大面積停電事故;近日,意大利主要城市在高溫炙烤中供電中斷。創紀錄的電力負荷下,我國依然能保持總體平穩有序供電,有力證明了能源保供體系的強大韌性,也展現出我國面對複雜挑戰時的統籌協調能力和制度優勢。
保供電就是保增長、保就業、保大局穩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大背景下,未來電力迎峰度夏形勢更加複雜,如何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如何通過市場化改革引導用戶錯峰用電?如何推廣節能技術降低單位GDP電耗?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推動我國能源體系向更安全、更清潔、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演進,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