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貿易促進工作委員會成立

2025年3月20日,由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江蘇省設備成套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貿易促進工作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這一官方機構的設立,直指當前國際貿易中日益凸顯的綠色壁壘問題。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輝在成立大會上明確其使命:“通過碳數據標準對接、產業鏈協同創新,爲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綠色貿易競爭提供系統性支持。”

大會從專家視角,多維度解析了ESG重構商業邏輯,綠色貿易需“硬核”標準的事實。

在專題研討環節,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董事呂建中指出:“ESG不是企業的‘選修課’,而是全球化競爭中的‘生存法則’。” 他強調,中國企業與歐美同行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許多企業仍將ESG視爲被動合規要求,而非主動戰略工具。

這一觀點得到數據佐證:2024年滬深300企業中,僅31%披露了完整的碳足跡數據,而歐盟同類企業這一比例高達89%。呂建中認爲,ESG與綠色貿易的本質關聯在於“用可量化的環境和社會效益,換取國際市場信任”。只有建立本土化且國際互認的碳數據規則,才能將中國綠電優勢、低碳產能轉化爲貿易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綠色消費市場整體積極發展,但面臨“政策惹、市場冷”的結構性矛盾,針對綠色貿易中的“溢價困境”,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段茂盛在接受本站財經採訪時直言:“綠色金融政策落地難,根源在於標準模糊。” 儘管國家已構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工具箱,但政策紅利在產業端的傳導仍遭遇落地問題,如識別綠色產品或技術的方面,可能會存在能力不足問題,如何在行業裡得到落實這可能是工作委員未來可以做的工作。

然而,數據互認並非易事。段茂盛指出,當前全球碳市場存在“雙重標準”:發達國家強調“絕對減排量”,而發展中國家更關注“單位GDP碳強度”。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呂學都提出務實建議:“可借鑑《巴黎協定》第六條,通過’國際碳信用轉移’機制,將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產生的減排量納入歐盟碳市場,既降低企業成本,又增強規則話語權。”

此外,COP29將聚焦發展中國家1.3萬億美元氣候融資缺口,而當前全球氣候資金仍存在“承諾多、到位少”的困境。對此,呂學都向本站財經表示,聯合國1.3萬億目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對意見,當大家對其內涵認知都不一樣時,再讓大家達成一致就好比雞同鴨講。這個數字是否能比較取決於如何計算,在不同計算方法下結果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去談1.3億這個數字是否能滿足其實已毫無意義。但這並不是說聯合國做決定沒有意義,聯合國做決定帶有重大的指向性,即引領全世界把投資投向碳減排,它最重要是在這方面起到顯著作用。其次,另一個作用是讓發達國家負有一種道義責任,無論是通過貸款或給予無償援助的方式,都要爲發展中國家去帶頭做這樣的事,這兩方面的意義,我認爲是很重要的。

(鄭皓元)